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闹咸齑

  □ 胡芬琴

宁波老话是一种朗朗上口的民间文化,形象生动。以饮食文化为例,比如形容炒鸡蛋,有谜语:“滴滑滴滑滴滑,走到灶头磕刹”;宁波人有道地道菜“咸齑大黄鱼汤”,“咸齑”为宁波人所钟爱,因此民间有“三日不缺(吃)咸齑汤,两只脚骨酸汪汪”之说,极言咸齑被端上餐桌的寻常。想来那“咸齑”是个好东西,在她还“待字闺中”时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雪里蕻。

“蕻”属于一种芸苔属植物,是指蔬菜到一定季节长出来的长茎。宁波人称之为“上蕻”,比如青菜蕻、天菜蕻、芫荽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是一种专门腌制着吃的菜,待要长“蕻”而未上“蕻”的新鲜菜在地里时,它的叶子味有点辣,所以雪里蕻人们一般不会去炒着吃。据说这菜极为耐寒,在冰天雪地也不会枯萎,因而得名“雪里蕻”:绿色、大棵、茂盛,摘下那种“蕻”摊平、洗净、置于“七石缸”腌制,三四棵“雪里蕻”平躺在大缸底部,一层菜上面撒一层盐;再一层菜,一层盐;如此循环往复,一边用脚将菜踩实,以防空气进入变质;于是,老农民便发明了一个字:闹,即“用脚踩踏”之意。在腌制咸菜过程中就一直要“闹”,说也奇怪,待腌菜至半缸,由于生物的“质壁分离”现象,那青青绿绿的新鲜雪里蕻也就慢慢渗出“咸菜卤”,清澈透亮,一股淡淡的雪里蕻菜的味道便在空气中渐渐荡漾开来。

旧时候,这样腌制“雪里蕻”要待过了十天半个月,就把研制的半成品“雪里蕻”二次腌制,宁波老话叫做“翻缸”,依然是一样的如法炮制,一层菜,一层盐,以防咸菜变酸。

过目不忘的是这二次腌制的咸菜在最后一层还要撒上一把“封口盐”,接着,为防止雪里蕻浮起来,必须在大缸口压上重石,用竹篾匾反扣在大缸上,当然也得留一丝缝隙,要不然就应了另一句宁波老话:“大石头压出臭咸齑”,比喻压力过大,反弹力越大,效果反而不好,咸菜就会有一股霉味。那尝起来酸酸的咸菜,是腌得不够咸。但我却觉得酸溜溜的雪菜更生津止渴和开胃。时下,还有一种简单化的腌制方法,就是将新鲜的雪里蕻菜晒干、切碎、放盐、洗净、装瓶、封口,放冰箱,过不了半月至二十来天便可以食用,开瓶即香。

咸菜又名“雪菜”,可以尽情地与大黄鱼笋丝混搭、也可以烧梅鱼、文昌鱼、带鱼;还可以素搭或独行,如雪菜倭豆芽、雪菜冬笋、咸菜汤,或酸或咸淡相宜,总是把阿拉宁波菜的两大特色:咸与鲜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品尝后赞不绝口,不忍离去。

听说以前,乾隆微服私访江南,有聪明的女主人端上了自家自留地种的菠菜、清水绿豆芽和腌制的咸齑,可待菜端上桌,乾隆因为饿极了,一股脑儿全吃了下去,那咸齑菜的酸爽令他不禁问女东家这是啥菜呢。女主人回答道:“红嘴绿鹦哥、银丝吊葫芦、白菜咸齑新鲜肉(揉:用手使劲挤压,指代刚腌制不久的咸菜)”,乾隆大喜过望,回到宫里,念念不忘,让御厨掌勺,结果难坏了大厨,在太监帮助下终于顿悟原来是三道寻常百姓家的菜肴,可见,中国的饮食文化里,浸润了多少回归田园的聪明智慧和勤劳朴实啊!

“闹”咸齑,是没有冰箱罕有食物的艰苦岁月里的一种居家过日子方式,腌制使咸齑保存期长,更有一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传统乐趣。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仑新区时刊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旅游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苑
家电惊艳
闹咸齑
港城颂歌
妙造自然(油画)
船行长江
那段艰难的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