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文诗意话灵峰

  □ 陈一鸣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是东晋方士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的一个治病偏方。但恰是这个偏方启发了宁波人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从而使她摘取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获得科技类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作为北仑人,提起葛洪就自然会想到灵峰寺。灵峰寺位于大碶街道西南部灵峰山上,过去,每年四月、端午上灵峰寺的香客络绎不绝。从1925年6月1日《申报》的一则报道中可见当年盛况:“……凡宁属、绍属、台属等县之迷信男女,咸往该寺烧香,为下世祝福。而今年系闰四月,往拜者愈众,因闰四月须二十年一转,机会非常难得。今日(三十日)由慈溪、余姚、绍兴等处乘车过甬赴灵峰者,计三千余人(步行船行在外)。闻熟悉灵峰情形者说,于初九初十两日,各处香客齐集灵峰者,约在十万人以上,而统计此次香客之糜费(旅费香烛费等),约在三十万以上,劳民伤财,洵愚民之狂举也。”

  灵峰山并不高,山形如瓶壶,原名瓶壶山,世传当年葛洪为了采药、炼丹,遍游天涯路经于此,见乡间瘟疫流行,为了治病救人,就在此山结茅而居,并觅山峰岩石处权作药臼,将草药捣烂,广为民众治病,颇为灵验,人称“葛仙翁灵丹妙药”。故称岩为灵岩,山曰灵峰,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众多的葛仙翁传说。历代文人墨客对灵峰山水称誉有加,多有吟咏,留下诗词数百首。

  唐朝开成年间,四明高僧宗亮到访灵峰,有诗《题瓶壶峰》:“红树鸟啼知客到,碧潭龙出有云从。老僧求作石桥记,指点瓶壶说旧踪。”

  元末进士台州黄岩人刘仁本,学问渊博,历官任台、温、庆元(宁波)路总管、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游历灵峰山水后题诗《瓶壶山色》:“楼阁烟霞出翠岑,瓶壶山色壮丛林。天池水阔千峰动,松径人行九曲深。鱼鼓不传僧入定,鹤童能伴客幽寻。岩前桂子纷纷落,散作天花满地金。”

  明弘治年间定海(镇海)柴桥进士沃頖,家乡人称沃御史,从荆州知府任上回家守父丧。回乡后,乐为百姓修桥铺路谋福利,不再复出做官。闲暇时到灵峰寺游玩,赋诗《礼仙翁》:“古刹号灵峰,崔嵬倚碧空。飞泉悬翠卉,峭石立苍丛。访迹非看竹,寻真别问宗。遗容千古旧,谁是老仙翁。”

  明嘉靖三十年间定海(镇海)进士乐舜宾,历任江西新淦县令、郡守,以清廉能干著称。后出守惠州(广东),在惠州数十年,为官清正廉明,归乡时,宦囊不名一钱,人称儒风循吏。留诗《入灵峰山寺》:“一亭曲入梵王家,百折千盘路亦赊。山鸟能知游客意,数声啼上石楠花。”

  明末曾任番禺县令的谢泰宗在明亡后,托病不出,游历家乡山水,有《游灵峰山寺记》传世:“自出郭渡定海江(即甬江),南行十里为长山桥。桥下即小浃港(江),入东江溪(东岗碶)流者潮汐水也,盈涸无时,行人借以心卜焉。桥过二里,为黄泥岭,岭北峻而南坦,然峻者缩矣。所云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也。又三里有岭曰布阵岭……”

  清代康熙年间,鄞县奢老方桑者从灵峰山西边崇邱(小港街道)姚墅岙登山游灵峰,写下《石州慢·登姚墅岙上灵峰寺看葛仙翁炼丹炉灶》词一首:“径古山深,转转峰巍,乌鹊清清,仙人一去,长有仙郎,云际相迎。牧童牛背,多闻铁笛连声。扳藤附壁上蓬瀛,丹灶依然在,金炉火尚荧。熳熳落霞如锦,桃林犬吠,竹坞鸡鸣。漠不见人间烟火纵横,岩洞棋坪,总有樵夫王质,恁得斧柯烂无形。玄鹤归来,苍猿暮两惊。”可见当时的姚墅岙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祥和而幽静。

  被誉为“浙东杜甫”的晚清文学家、画家、诗人姚燮,他老家就在灵峰山附近,曾写词一首:“认山灵、依依如昔,十年清梦不到。底须鞋笋兼筇竹,随分行吟都好。烟陌绕。有瓜紫薑青,绣错红莲稻。有林更窈。愿结屋编篱,挈僮携鹤,住我此乡老。乘余兴,还入前溪幽邈。襟尘颯爽如扫。仙翁去海丹台迥,天际白云了了。沉晚照。听响落僧钟,渐渐田歌少。归须尚早。且暂憩藤阴,待伊月上,整理涧南棹。”

  灵峰寺最值得称道的是一度以香金资助办学。民国《镇海县志》记载:“灵山书院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改为灵山小学堂。始办初等,因经费困难,高等停办。后由校长虞清华与同窗顾锡兰等共商于县知事,请以灵峰寺香金拨充学费,获得批准。而寺僧结交当道权贵要废此例。这时虞清华联合十名秀才,二名举人逐级上诉,据理力争,经在朝王荣商翰林干预下,得以维持原例。“满园风月有余清,竹影琉璃佛屋明。我是红尘忙里客,特来深夜听溪声。”这是校长虞清华在灵峰香期,驻寺督收香金时写下的诗句。

  据《邬隘中学校史》载:“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闰四月之年。校长虞凌舫想得到该年香金建造新校舍。而地方乡绅借筹划地方自治经费名义,也想要此期的香金。是日,地方武装警察把守牒房钱柜。虞凌舫忙与同窗李琯卿商议。李琯卿见情形紧急,就找到宁、绍、台、温四属指挥官王文翰,用其亲笔信借调驻镇海江南大营陆军一个连,上灵峰寺“维持秩序”,逼使警察下山。最终得银元五万元,建造二层红瓦楼房一幢,这西洋式校舍在当时当地堪称一流。并改校名为“灵山学校”。这幢房子现仍保存完好,一楼开辟为灵山校史馆。

  灵山学校利用丰厚的灵峰香金延聘名师,一时教育质量为甬东之冠,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人才:有王鲁彦的乡土文学独树一帜;有周大风的《采茶舞曲》唱响大江南北;还先后有两位浙江省副省长(王起、王博平)及一位杭州市委书记(王子达);更有一大批科技界、教育界的精英。

  青山不老,世事沧桑。如今,平时的灵峰山是寂寥的,少有游人来访,站在山巅高处眺望,东边山麓下早已不是小渔村了,而是高楼林立的港城新区;回首向西,远处是宁波东部新城鳞次栉比的高楼;甬江,小浃江宛如丝带蜿蜒东流,通途路、环城高速联接着甬东大地;放眼北方,跨海大桥犹如彩虹。临风遐想:传说中那“吐饭成蜂、插箸变竹”的葛仙翁,也料想不到山下海隅之地千年后的繁荣昌盛吧?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仑新区时刊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理论
   第07版:专版
   第08版:笔会
体验北仑地铁
人文诗意话灵峰
女儿教我坐地铁
老木房(外一首)
味道
悠然见菜蕻
手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