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素虹 著
第一章 永不消逝的记忆
这里是小港
秀美浃江,梦里水乡。
往昔岁月里,太白山的余脉灵峰山蜿蜒起伏,将北仑区从西南至东北一分为二,形成岭里与岭外之别。曾经,岭里的村民若想前往岭外,必须跋山涉水,他们要穿越官道孔墅岭、古道布阵岭,或是牛轧岭、青峙岭,才能抵达镇海县城;若是前往宁波城,则需西行穿过育王岭。
张困斋生于今日的北仑区小港街道的衙前村。小港街道位于北仑区的东北部,东临新碶街道、大碶街道,西南与鄞州区的五乡镇、梅墟街道接壤,西北则面向甬江,与镇海区的蛟川街道、招宝山街道隔江相望,东北则与戚家山街道为邻。这里是山水与人文的聚集地,全区三大水系之一的小浃江,蜿蜒流过这片土地,有茅洋寺、长山桥、姚燮故居等文化地标,自古便有“一江一闸三碶六桥”的碶桥文化特色。
自清代起,小浃江畔便有小港直街和小港横街,这两条街道汇聚成了繁忙的贸易市集。它们通过义成桥相互连接,江岸两侧每日都有络绎不绝的行人,江面上停泊着驶往各地的船只。
清雍正年间,衙前街的市集开始繁荣起来。街道上,定期举行的市集热闹非凡,每逢农历初四、初九为大市,初二、初七为小市,市集日的上午总是格外热闹,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磨剪子戗菜刀”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益康酱园、大东阳南货店以及剃头店、钟表店等商铺生意兴隆。这时,附近农村和山区的农民纷纷来赶市集,他们带来新鲜的蔬菜、家禽蛋品和采摘的水果,售出这些农产品后,再购买针线等日常用品返回家中。
俗语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话在小港衙前街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每当市集的日子来临,街道两旁便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副食品摊位,其中海鲜尤为丰富。渔民们巧妙地运用串网技术捕捉鱼虾,而农民的孩子们也不甘示弱,在泥涂中捕获各种小海鲜,然后将这些新鲜的海味带到市集上贩卖。你会看到活泼跳跃的泥鱼、弹涂鱼,以及形形色色的水虾、蛏子、蚶子,还有那些令人垂涎的小海货,比如蟛蜞、泥螺、白米虾等。当市集落幕,那些远道而来的赶集人便顺道拜访亲友,增进乡谊。
小港衙前村,依山傍海,这里的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只有少数人在本地开设店铺。至于衙前村的名字,它源自古代衙署之前的位置。据史料记载,北仑盐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清泉盐场在崇邱乡觉海院东建立,并设立了清泉盐课司衙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衙署前的地方便被称为衙前。如今随着宁波滨江新城的兴建,衙前村已经整体搬迁。
在清末民初,张困斋的堂祖父张汝莱撰写了《衙前山川风土记》,详细地记录了本村的人文地理。文献中提到,距离镇海城五里远的大浃江(甬江)南岸,坐落着一个依山傍河的村庄,数百户人家在此安家立业,主要姓氏为张、沈、朱。他们秉承耕读传家的传统,崇尚礼仪,保持着古人勤俭节约的美德。
衙前村的大街长达三里,烟火气息浓郁,这里井井有条,生机盎然。沈姓家族居住在衙署左侧的衙东,张姓家族则居住在衙署右侧的衙西,而何姓与乐姓的几十户人家散布在中间。朱姓家族主要居住在衙署背后,即狮山的北面。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村落独特的人文格局。
小时候的张困斋,在衙前村听到最多的故事,就是小港文人乐涵。
“乐涵生性耿直,机智多谋,乐于为小民申冤,建海塘的时候,县官偷工减料,用木桩代替铜桩。长工故意用锯子锯海塘桩,就被抓了起来。乐涵为长工辩护,在斥责长工破坏海塘的同时,他质问县官为何铁锯子能锯断铜桩,县官偷工减料的罪行因此昭告天下。”母亲不紧不慢地叙述着,小困斋听得兴致盎然。
“我知道了,乐涵是一个不畏权势、嫉恶如仇、扶困济贫的大善人。我长大了,也要做这样为民请愿的人!”小困斋握紧拳头说。
世人多媚骨,唯有君如故!母亲细语讲述,小困斋聆听,点头如捣蒜,心悦诚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