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谷是怎样变成米饭的

  □ 张仿治

  又是一年稻谷丰收时节。亲爱的读者,您知道稻穗上的谷粒,是怎样变成白米饭的吗?且让我大概地说说,五十年前的北仑农村,稻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饭碗的吧。

  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收割。人们描写微风中那丰收的稻田,喜欢用“金色的波浪”来形容。可是这组成“波浪”的无数株稻子,要收获它却并不容易,那是需要农民用刀具将它一株株割下来的。我们这一带用来割稻的工具叫“沙尖”,是一种带锯齿的弯刀。农人们弯着腰割稻,从右到左割六株,把割下的一束稻子整齐地放在一边,再向前一步,又从右到左割六株,又放下来一束,就这样一直向前,直到了前端的田塍,再回到后面重新开始割六株……这也是农民戏称自己的工作为“摸六株”的由来。试想想,这一大片稻海,就这样六株六株地割着,直到将它全部割完,要经过多少日子、流淌多少汗水!

  第二步是脱粒。过去,汗流浃背的农民是将割下后放在田里的稻子捧起一束来,一下一下地用力摔打在稻桶里,硬生生把谷粒摔下来的。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器具已经有所改进,农民们先是有了用脚踩的打稻机,后又有了电动的打稻机。尽管跋涉在水田里搂来一束一束的稻子放到打稻机上去脱粒,并且要紧抓着,不能让稻束被拖进打稻机里去,仍旧非常非常累人,但与此前捧着稻束往稻桶里用力摔打相比,毕竟轻松多了,而且,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第三步,筛选。第四步,干燥。这两步是交替进行的。先将刚脱粒、还在不断往下淌水的“水谷箩头”(因为是刚从水田里收来的)倒在篾簟(竹编的似席子的用具)摊开晾晒,使表面干燥,然后捧起混杂着稻草屑的谷子在风口里缓缓地从上往下撒,这时,轻浮的草屑被风吹到了稍远处,而沉甸甸的谷子则直接落在了面前,这个过程叫“扬”。第二天再把扬过的、即已经吹走了草屑的谷子继续曝晒,等晚上把晒后的谷子放到木制的“风箱”里过风,吹走轻浮的秕谷,而留下丰满的谷粒。这筛选和干燥的工序,要经过数日,如果其间遇到雨天,自然又增加了更多麻烦,得多耽搁好几天时间了。

  就这样,田间的人在收割脱粒,晒场里的人在筛选曝晒,有二十来天的时间是在这极度劳累中度过的。完全干燥后的稻谷,或由粮库收购,或保存在自家的仓库里,才算完成了一个收获季节。

  要将干燥的稻谷变成白米,还得经过第五步“脱壳”和第六步“舂碾”。

  脱壳的过程叫“砻谷”,那就是剥除稻谷的外壳使它成为糙米。上世纪中期,我曾经看到过砻谷的工具,它就叫“砻”。实际上是用木头制作的磨盘。因为它是木头做成的,不像石头那么沉重,所以把稻谷放进砻里,不会变成粉,只是把谷子的外壳磨开,将谷子里的米粒剥了出来。那剥出来的米,外层含有纤维质,叫糙米,味道不好,所以还要将糙米继续加工,去掉它的外层。聪明的中国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用杵和石臼来舂米了,后来又发明了碾子,用来碾压糙米。如今,这舂碾的工作已经完全由机器来完成了。

  舂碾之后的米,叫精米,那才是适宜食用的大米了。至此,才进入第七步,那就是烧煮。

  在今天,烧煮米饭的过程似乎十分简单,只要把大米加入一定的水,放在电饭煲里,按下按纽,到时打开,就是香香的白米饭了。但在几十年前,煮饭的过程比现在稍微麻烦了一点:用竹制的筲箕淘米,将米倒进大灶上的铁镬里,放上适量的水,加盖。然后坐在灶后,往灶膛里加柴点火,在灶膛的红光映照下,将生米做成熟饭。这个过程中,要用到大灶、铁镬、镬筻(放在镬中,用来搁放需要蒸的食物)、高镬盖(像一只倒覆的桶)、火叉、火钳等多种用具,还要不断添加木柴等燃料。

  回顾这稻谷变成大米饭的过程,又想到了我儿时。那时,如果哪个小孩不小心把一粒饭掉在地上,大人会一边说着“罪过”“罪过”,一边连忙捡起那饭粒,毫不犹豫地放进自己口中。亲爱的读者,如果您看到这情景,会觉得那大人只是不懂卫生甚至是愚昧吗?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仑新区时刊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瑞岩
   第04版:公益
稻谷是怎样变成米饭的
不费劲的日常
与荷逢
永遇乐·宏远炮台怀古
永不消逝——张困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