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霖,一个1989年出生的梅山小伙,他是区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大队副大队长,也是该大队重症肢体残疾服务小组组长,今年还被评为我区十大“最美助残志愿者”。黝黑的皮肤,炯炯有神的眼睛,健步如飞的步伐,不曾想如此阳刚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细腻感性的心。
遭窃经历使他加入志愿服务
对于沈泽霖来说,与志愿服务的相遇仿佛是命中注定。初次接触志愿者是在2006年,18岁的他在公交车上遭遇扒手,愤懑不已的沈泽霖恰好得知公安部门正在招募反扒志愿者,他毫不犹豫便去报了名,自此踏上了志愿服务之路。之后,他参加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的种子也在他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毕业后的沈泽霖没有因为忙于工作而缩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反而在工作之余,仍将更多的热情和时间投入志愿服务活动中,并于2014年10月加入区志愿者E大队,跟着这支队伍去敬老院服务老人、带重症肢体残疾朋友走出家门看世界……通过参加一系列专项志愿服务活动,让他找到了继续开展志愿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虽说沈泽霖是梅山人,工作单位也在梅山,但他自参加工作后便一直住在宁波。除了上班要宁波、梅山两边跑之外,他平常休息时间也是两边跑。但活动中,他从不喊苦、不喊累,一直都给人精力充沛、情绪高昂的印象。
百善孝为先。对于老人,沈泽霖总会特别关照,每次大队开展所有关于敬老院的活动他都会去报名。回想起第一次去敬老院,他们团队受到了老人们的质疑:“他们应该就是来作秀拍完照片就走的。”被误解的他没有进行解释,卖力的干活、帮老人理发、给老人洗脚,种种行动让老人们慢慢热情起来。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文艺老人,为他们创作了很多诗词,不善言辞的老人在诗句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感激之情。
但沈泽霖的这一行为在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亲人的理解。“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选择好好休息反而起早贪黑的赶1个多小时车程来北仑当志愿者,这其中也包括我爸妈。”之后,他时常与家人分享志愿服务中感受到的欢乐与感动,渐渐地,父母也逐渐转变观念,开始支持儿子。
服务重症肢残朋友是他的不竭动力
沈泽霖从小便有一个理想:可以带患病者走出家门、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有一位亲戚患有小儿麻痹症,常年住在家中的阁楼上,久卧病床,更是少有机会出门。沈泽霖每次去看望他时就与他分享外面的事情,而这个亲戚却仅仅因为有人与他聊天就开心不已。从那时起,沈泽霖便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帮助他们。
为了让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2015年4月5日,区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大队开始组建服务小组,“星宝”服务小组、聋哑服务组、重症肢体残疾服务组……沈泽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重症肢残服务组,并被任命为该小组组长。“我想做他们的双腿,带他们看世界。”这是沈泽霖的初衷,也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自那时起,沈泽霖便带着重症肢残服务小组的志愿者们开展前期摸排工作。在排摸的同时,他还给志愿者们组织各种培训和指导,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专业精准助残。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常年卧病在床的残疾朋友已经多年未出过家门,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看着让人心疼。”沈泽霖告诉记者。3年多来,志愿者们基本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活动,与小组的30多位骨干带重症肢体的残疾朋友去九峰山赏梅花,走进牡丹园、玫瑰园,赴港口博物馆看历史,坐地铁去宁波南塘老街……每次开展活动,沈泽霖都安排志愿者开车上门一一接送,每次活动都得到了重症残疾朋友和其家人的连声称赞。
诚心服务暖人心,获残疾朋友点赞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其实,刚开始组织活动时,沈泽霖既得不到外界的支持,也不被残疾朋友理解。“每次活动前,我们都会提前打电话通知活动时间和地点。记得那时有一对兄妹刚接到我们的电话时还半信半疑,一直到第3次活动,他们才认可我们。”沈泽霖依稀记得刚开始开展服务的情景,之后兄妹俩只要接到沈泽霖的电话,都很开心,每次出游,他们也都玩得很尽兴。
谈及第一次服务的残疾朋友,沈泽霖依旧印象深刻。“他是柴桥人,30岁不到,但因患有脑瘫常年卧病在床,平时也不太说话。”沈泽霖说,“第一次带他出去,他全程没说一句话。但第二次活动完,临走时,对我说了声‘谢谢’。”他家人很感谢志愿者的付出。
“这黑色的是什么路?”这是大碶一位年近50岁、家境贫困的重症肢体残疾朋友第一次被沈泽霖带出家门时,看到柏油马路时的反应。“在这位大姐的印象中,马路是她小时候见过的石子路,从未见过柏油马路。”沈泽霖告诉记者,现在她人也开朗了很多,还做点手工活补贴家用。
很多重残肢体朋友在多次走出家门后,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变化,也结交到了新的朋友,了解到外界的变化。今年,沈泽霖计划带残疾朋友们走进企业,看看北仑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