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4月4日,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中国人自制的第一只电灯泡亮了。创业者就是胡西园,接着他变卖除祖传房屋外的其他动产不动产,筹集资金,在上海北福建路唐家弄242号开始了电灯泡的生产。两年后,他并购了德商奥普的电灯泡厂,把“亚浦耳”作为厂名,并购买了先进设备,重金聘用留学归国和外籍技术人员。由于质优价廉,“亚浦耳”灯泡声誉日著,力挫洋灯泡,20年代末已远销南洋各地、印度、澳洲及南美洲。抗战期间,“亚浦耳”灯泡大打国货牌,得到用户的大力支持,成为行业龙头企业。1956年亚浦耳电器厂公私合营,后改名为上海亚明灯泡厂。胡西园被称为“中国灯泡之父”、“中国电光源之父”和“中国照明电器工业的开拓者”。
曹莘耕年少丧父母,为生活所迫,去上海学艺,工余入夜校学习,后入杂粮行工作,善于经营,深得师辈及同事赞许。1920年春,进入新丰杂粮行任经理。1937年初,与人合股设立上海新华薄荷厂,生产“白熊”牌薄荷脑,产品畅销海内外,出口在90%以上。曾在柴桥创办美丰杂粮行,经常接济乡邻。1933年在家乡创办致德小学,抗战胜利后出资重建柴桥小学。解放前夕,他拒绝去台湾。解放初,他募资建设柴桥,开办昭明电厂,修建芦渎小学,兴办柴桥中学。抗美援朝时,他捐献飞机一架。公私合营时,他把企业全部交给国家。
后街虞始房是近代科学中国化的实践者虞和钦(1879-1944)的家。这是一个儒贾世家,虞和钦的高祖、曾祖均系清代国子监生,好诗文,以经商为生。父亲虞景璜早年考取秀才,1882年中举,翌年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专心治经并设馆授徒。虞和钦7岁时,就开始随父诵经读史,研习词章。年长后志于西学,曾负笈东瀛,在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专攻化学,学成归国,向国人引介一些具体的科学基本理论、定律,阐释科学术语、科学名词,为科学名词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西方科学知识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比如他最早完整地向国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虞和钦科、艺、文俱全,一生著述颇丰,除科学文章、科学专著、理科教材外,还从事诗文、中西哲学、社会学、古琴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和钦全集》(共18种)。虞和钦亦工书法,好操琴经百年、造琴、藏琴,曾被誉为“海内第一藏琴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志坚的家在智昌弄。1947年他考上浙江大学,解放初去苏联留学,获列宁格勒大学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进清华大学任教,从事微电子技术的研究。他治学严谨,言传身教,带领学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另一个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的父亲在老街上开过店。他的家庭虽普通,但“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执真”的家训让王阳元学会了坚持。他读书刻苦用功,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并以镇海区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立宁波中学。1958年,他从北京大学物理毕业后,留校从事微电子的教育研究。数十年来,他著作等身,有2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
老街的樟漕头还有一个名人,那就是前财政部长谢旭人。
记者 余琼林/文 张金荣/图
上街口
中街
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