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柴桥老街

  “榭山来往隔江潮,南北通衢唤渡桡。兼味不应嫌市远,一旬四日进柴桥。”(清·胡有怀)

  柴桥位于芦江上,建于宋代。相传最早是木板桥,后由柴姓人造石桥,因此得名柴家桥。清光绪《定海县志》记载:“柴家桥,明嘉靖沃汝明修,案:石梁中旧刊进士桥。道光八年(1828)里人钟怀谦、刘翼重修,改名柴桥。”自然镇由桥得名。

  柴桥头边上的老街商贸兴旺,形成北仑境内最大的集市,有“小宁波”之称。岁月流逝,老街也在变化,但曾经热闹的场景记忆永存。

  

  老街以柴桥为中心,南北延伸、沿街店铺林立

  “十三行”是一大亮点

  老街昔日盛况 顾文洲 绘

  老街全长1730多米,南北走向,呈“L”型,分上街、中街、下街。至于它形成于何时,没人能说出具体的时间。应该是先有柴桥,然后民众聚集,衣食住行需求开始旺盛,于是便有了商贸经营,店铺多了,渐渐形成了街市。在很多老一辈柴桥人的记忆中,老街的路是石板铺就,店铺多是木结构的两层楼,一般楼上住人楼下开店。

  原来的柴桥是拱形的,上有台阶,一边是十六级,一边是十一级,寓意一六大市和三八小市。赶集的日子里,老街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一大早,店铺的门还没开,沿街便摆开了摊位。三山、白峰、郭巨以及舟山的百姓或商贩,将土特产手拎肩挑至柴桥老街,出售后再换回针线、油盐、烟糖、棉布等用品。

  在老一辈柴桥人的记忆里,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沿街看去,有田螺、螺蛳、草鞋、农具等,还有吃的,竹做的筛装满了米馒头、水塔糕等,一般是男人手托着、女人斜挎着,沿街叫卖。当店铺卸下排门,学徒们的迎客声响起的时候,集市就更热闹了。

  老街有名的“十三行”位于上街,专门经营水产品,其中”茶亭弄“到”栅拦门“段最为集中。至于”十三行“一说是”入散行“,另一说是当时独立经营的水产行有十三四家,也有开开关关的,不确指店铺十三家。

  十三行可以说是中介行,除了批发、出售海产品外,也替柴桥、三山、大榭等地的农民、渔民代销山货、张网货等,赚取一点佣金。每个行都有固定的供货源,货源充足、新鲜。除老板外,店里还有账房先生、秤手、伙计等,秤手们个个心算速度很快,一边吆喝,一边称重,一边报出货物的单价、重量和金额;账房先生左手拨算盘,右手记账,一笔生意几分钟完成。

  中午过后,还有剩下的鱼,伙计们就挎着篮子,走街串巷去叫卖;“乍刮斯亮金子黄鱼要伐?乌贼要伐?带鱼要伐?”一般的人家,平时吃不起海货,但家里有红白喜事,或者来了客人就会买一些,一般午后的鱼货价格更实惠。

  中街主要是布店、百货、文具店等。家有女孩要出嫁,老街有吉祥花袄店,专门出租花袄。每到集市时,店铺笑脸迎客,顾客货比三家。走累了,沿街有大饼店、点心店。柴桥边还有玉财馄饨店、小辫子馒头店。

  柴桥头有航船到杨乐河头往宁波,穿山码头有轮船到上海、温州,南北货物通过水路、陆路进入老街,商贸繁荣,人称“小宁波”。

  老街的店铺曾达到290多家,还成立了商会,老字号众多

  药店是老街的另一张名片

  仅存老字号之一董复兴秤店

  仅存老字号之一文利斋牙科

  老街鼎盛时有商铺290多家,还成立了商会。其中“老字号”不少,有水产集散行、美丰杂粮行、慎昌铁器店、公大水作坊、养正斋国医店、裕兴隆木材行等。

  说起老字号,上了年纪的柴桥人能说出许多个,但现在大多消失了。阜成典当行曾是老街唯一一家当铺,为民众提供资金周转,曾经生意兴隆。借贷者往往以实物作为抵押,借贷若干资金应急,一旦手头宽裕,便来赎回抵押物,并交纳一定的利息。如果不能及时赎回,抵押物就成了死当,任由当铺处置。但日寇进来,洗劫了典当行,据说贵重货物装了几条船。阜成典当行就此倒闭。

  王珍丰包子店曾经闻名遐迩,白糖猪油馅还有红丝绿丝的上梁馒头质量好、品相佳,要早早预定。裕兴隆棉布店的招牌是“一跟鱼、一颗星、一条龙”。源泰隆木材行是从福建进货的,当年洪溪大屋(二十四间走马楼)建造时,由源泰隆供应木材。木头从芦江河漂到洪溪,浩浩荡荡,场面很是壮观。一直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

  药店是老街的另一个亮点。老街上曾有过几家药店,如养正堂、南山堂、养元堂、涵德堂、存仁堂等,中医坐堂,当场按脉看病抓药,一般三至五贴药到病除,开出七贴药的可以说是病情严重了。医家信奉的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绝不过度医疗,更何况一些药店的主人本身就是中医。

  每一个药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养正水眼药是养正堂的招牌药品,北仑上了年纪的人都还记得。据《镇海县志》记载:“养正堂药店位于柴桥大街。道光七年(1827)开业,从业人员16名。自制养正水眼药,享有盛名。1956年公私合营时改为柴桥药店。”养正水眼药制作过程精细,能清凉、解毒、消炎、退热,对火眼、烂眼、红眼、沙眼等疗效显著,其配方被列入《中国药典》。据说蒋介石的母亲患眼疾多年不好,特地托人来购买,用后效果很好。养正水眼药因价廉物美,更成为顾客尤其农家、渔家的必备之药。

  董复兴秤店是现在硕果仅存的老字号之一,也是柴桥唯一的木杆秤店。门面不大,但大大小小的钩子秤、铜盘秤整齐排列,任由选购。这家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虽说“传男不传女”,但因为特殊原因,老板娘郑银娥继承了丈夫的手艺,诚实经营,让秤店重放异彩。现在的秤店不仅仅是开门做生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2009年手工技艺制木杆秤被列入北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郑银娥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杆秤制作优秀艺人。

  文利斋牙科店在风雨中矗立了百余年,门面上“镶牙”等字样还是当年的模样,只是字体有点淡了。牙科传承到到王先生这里已是第三代了,精湛的医术就是招牌,口口相传使得文利斋牙科店经百年而不衰。如今王家的第四代也继承衣钵,在老街外开了牙科诊所。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仑新区时刊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窗
   第06版:法治
   第07版:人文
   第08版:初航
柴桥老街
老街名人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