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让“别人家的孩子”如影随形

  本刊记者 曹琭

  “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这是曾经在微博、论坛、微信朋友圈经常看见的帖子。“别人家的孩子”猛然间红遍大江南北。而跟着这些热帖的,却是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中的孩子们。

  有些家长以“别人家孩子”为榜样,对自己的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有些家长则要求孩子超前学习,常常“拔苗助长”。在多元化教育大背景下,不少家长陷入了教育攀比的怪圈,也使家长和孩子都感到了“焦虑”。

  给孩子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

  “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了,我们都要上班,如果不把他放到少年宫、培训学校学习,作业估计都要到最后几天去赶了。”快快妈妈说,“而且人家都在学,你不去,好像也不太好。”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快快来说,这样的暑假并不陌生。去年,快快幼儿园升小学时,快快妈妈就在那个暑期,给他报了幼小衔接全科班。上课涵盖了拼音学习、算术、写作、简单英语等内容的学习。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学习和培训班,大部分是出于对孩子学习的提升考虑。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长是看到其他孩子报了班,觉得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

  孩子到底是什么想法,家长是不是真的知道?当记者问快快,他的回答是,“想和同学玩儿或是和爸爸妈妈出去旅行”。

  随着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迷茫,也使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产生焦虑,给自己和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

  小佳是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但她已经有近一学期没有去学校上课。原因是,小佳得了轻度抑郁症,暂时没有办法继续学业。小学的时候,小佳是老师、同学、家长眼里的乖孩子,乖巧懂事,成绩优异。在小学六年级,小佳父母给她制定了“必须考上优质初中”的目标,给了小佳很大的压力。最终,小佳通过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初中。但是,由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进入初中学习后,小佳的成绩处于班级中游水平,这让她无法接受。因为没有达到班级前几名,小佳觉得自己成绩不如其他同学,甚至和原来的小学同学比较,怕被原来不如自己成绩优秀的同学超越。小佳开始变得越来越焦虑,在学校不想和同学一起玩,回到家不想和父母说话。

  “小佳的表现,是一种学习焦虑的体现。”北仑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胡宵晓说,“因为在小学阶段,小佳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孩子,但是到了初中,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又组成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在这个新环境中,小佳会不由得产生一种比较,生怕自己的成绩和表现不如其他同学。”

  由于之前在家都是父母照顾生活起居,上了初中,小佳过上寄宿制生活,很多生活上的事情这也让她感到极不适应。慢慢地,小佳觉得自己除了学习自己什么也不会。她告诉父母,在学校和家里都感受不到快乐。

  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心疼的同时还有一些愧疚,“是不是自己把孩子逼得太紧了?”

  “这样的孩子往往是有很强的学习自觉性,他们身上有一根紧绷的弦,如果哪天这根弦绷得太紧了,就可能会垮下来。”胡宵晓说,要学会放松自己,让自己在感到辛苦的时候学会休息,或者找家人和朋友倾诉。作为家长,也要帮助孩子一起克服这样的心理困难。不要一味追求分数,要多陪陪孩子,和他们一起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多给孩子鼓励,让孩子建立自信。

  别累了自己更苦了孩子

  今年9岁的青青,是某小学二年级学生。“暑假要去学画画和写作,我又不喜欢画画。”当记者问到她的暑期安排时,青青有些无奈,“妈妈都没问过我,就说暑假要去上课。”

  “暑假那么多天在家,不让她去上培训班,总不能每天看电视啊。”青青妈妈也有自己的想法,“让她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吧。”

  在给孩子报各类培训班,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考验。青青妈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暑期学习画画花费600元,学习写作花费480元,学习游泳600元,再加上每次120元的每周两次古筝家教学习。一个暑期,在课外培训上,青青妈妈要花费2640元。“我们学的也不算多的,他们班同学一般都是学三四样。学五六样的也有很多。”青青妈妈告诉记者。

  除了金钱上的付出,家里每天还要有一个人负责接送孩子。有些家长请假接送孩子,有些则由祖辈负责接送,不管怎样,一个孩子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在支撑。“有时候想想,这样也挺累的。但是为了孩子,苦点累点不算什么。”许多家长这样说。

  不管是金钱还是精力上的付出,在父母看来只要孩子能有好成绩就好。但是,当面对“你对孩子要求的底线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多数家长的回答是这样的:没什么太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有一份能够自食其力的工作就好。至于是否能够出类拔萃、能挣多少钱、能对社会做多大贡献,都不重要。可见,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虽没有很强烈的“非怎样不可”的要求,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攀比的怪圈却愈演愈烈呢?

  记者采访中发现,除了竞争压力,家长的功利态度也是导致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疲于奔命的重要原因。一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说:“现在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本也无可厚非。可现实是,很多家长让孩子上各类音乐、美术、器乐班,目的不是丰富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为了考级、拿证书、获奖。”

  什么有用学什么,步步为营的教育似乎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实际上却让孩子丧失了成长的乐趣和决定自己未来的能力。在父母的“操纵”下,许多孩子成了乖宝宝、优等生,他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值得做,但却不了解自己究竟想做什么。

  这样的孩子可能是照着父母给的样子画了一个又一个“葫芦”,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重要的是赢在终点线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不少家长的期望。你想赢得幼升小,就必须把孩子的“人生起跑线”提前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开始,让孩子参加了各种课外培训班,语文、数学、美术、钢琴、围棋、跆拳道……有的幼儿园到了中班大班,还会让孩子每天写一遍汉语拼音,做数学题,抄写生字,有时还会留一些作业带回家做。不少家长认为幼儿园这样做很不错,孩子可以提前为适应小学生活作准备。也有一些幼儿园投家长所好,把读、写、算作为主要活动内容。

  针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想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淑兰曾表示,“人的成功在于基础和未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最终的成功才是最好的成功。”

  “我们就这样了。所以希望孩子能比我们优秀。”起跑线问题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竞争的意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更多反映了家长的期望。让孩子将来比自己优秀是不少家长的心愿。

  “很多学生家长来培训班,第一句话就问某某老师是不是也在这边,想让孩子去那个班。”大碶某中小学托管培训机构负责人李老师告诉记者。其实,每位老师都是认真负责的,但是因为家长有一种心理,觉得其他小朋友在那边,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也要去那个班级学习。

  这样的情况在学校也有发生,有些学生在幼儿园或小学是同班同学,一起升入小学或初中,家长之间就会互相打听,对方在什么学校,班主任是哪位老师。“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做法,对老师来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在学生心中权威性。”李老师坦言,“另一方面,对孩子来说,在这样一个比较的环境中,有些会表现出缺乏自信,而有些则变现得非常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哪种表现,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什么是起跑线?其实,人生在每个阶段都可以把它看作起跑线。从教育的角度上,哪儿是起跑线,是幼儿教育,还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很难说。打牢基础,发现兴趣特长,并通过指导、强化让孩子成长起来,这是未来成功最根本的要素。

  人生不是一次短跑,而更像一场马拉松,有很多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却让孩子输在了终点。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马拉松,起跑慢一点没有问题,最终要让孩子赢在终点上,给孩子一个健康、美丽的人生更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仑新区时刊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窗
   第06版:法治
   第07版:人文
   第08版:初航
莫让“别人家的孩子”如影随形
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沪上部分幼儿园叫停攀比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