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正在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宁波确定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省委对宁波提出了“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新要求,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建设“港口经济圈”的新战略。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将给北仑开放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北仑如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提升对外开放竞争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探讨。
在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背景下,需要我们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这是适应对外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目前,我国已经实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外商投资额世界第一,对外投资跃居世界第三,国际地位发生重大改变。同时,也必须看到,以往依靠拼优惠、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加工贸易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欧美实力有所削弱,国际贸易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些都给我国对外开放合作带来巨大冲击。在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下,需要我们实施更加主动有为、全面深化、高质高效的对外开放战略,促进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共同发展,实现市场、资源能源、投资对外深度融合新局面,进一步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第二,这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国家启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牵头成立“丝路基金”和“亚投行”,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提质增效和主动有为的新阶段、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和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新阶段、主导并引领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新阶段。需要通过发挥经济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域合作;需要通过经贸互通往来、国际产能合作、技术开发合作和文化交流互鉴,促进要素跨境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对接融合;需要通过文化交流和产品输出,传递中国包容发展的价值观,主动融入到别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建设,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构建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三,这是切实加快对内开放步伐的需要。国家提出长江经济带建设,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化集聚发展。北仑作为外向型经济的典型代表,需要主动顺应对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加大对外对内开放力度,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鼓励企业对外“走出去”和对内“走进去”相结合,积极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开展经贸合作交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北仑要在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和加快“港口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是省委对宁波提出的新期望和新要求,也是宁波新时期的新目标和新坐标,就是要在综合实力上与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一比高低。“大城市第一方队”虽然没有准确的评价指标,但提炼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共同点,应该包括国际化程度高、产业结构优、经济文化繁荣、高端人才集聚、创新活力强劲、城市品质一流等关键内容。第一方队的主要指标应该在全国大城市中列前10位,这是省委对宁波寄予的厚望,也是宁波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应担的责任。
北仑作为宁波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排头兵,有开放之先、港口之势、平台之优、产业之基和生态之美,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板块,也是宁波建设“港口经济圈”的核心区。目前,正朝着“更高水平建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先行区,更高水平跻身全国县(市)区综合实力第一方阵,更高水平打造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品质城区,更高水平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美丽新北仑”的宏伟目标迈进。在省市和全国发展格局中,北仑有实力、有潜力、有空间、有责任在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和加快“港口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具体而言,北仑要提升对外开放竞争力,重点要强化“四个效应”、完善“四条链”:
第一,强化产业升级“乘数效应”,提升转型发展“产业链”。抓住国家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机遇,顺应“制造业高端化、服务业现代化”的趋势,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和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首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按照创新链安排资金链,加大“四换三名”实施力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化学化工、能源钢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步伐。加大科技研发和品牌创新力度,向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品牌输出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转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走绿色高效低碳发展之路。其次,推动优质产业高效化。做大做强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信息、现代物流等优质产业,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智能工厂,不断向“低能耗、低成本和高产出”迈进。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努力培育成为支撑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亮点。加快跨境电商、文化创意、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做活做优月光经济,推动城市经济不断繁荣,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再次,推动战略产业高级化。加快引进新能源、新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高端工业,培育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仲裁咨询、海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提升临港产业能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先机、赢取竞争优势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强化平台“集聚集约效应”,放大开放发展“价值链”。北仑重大开放平台多,最近又在谋划推进“梅山新区”,这方面优势明显、潜力不小,重点要下好“整合棋”、“融合棋”和“提升棋”。首先,对内整合,推动优势叠加发展。坚持“一盘棋”理念,搭建互联互通的海陆集疏运立体网络,以跨境国际电子商务为纽带,突出资本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发展,整合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资源,搭建综合性的跨境贸易电子物流商务平台,大力发展进口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离岸贸易,努力建成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面向全球整合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推进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高水平、高起点谋划建设“梅山新区”,加快集聚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培育壮大海洋金融、海洋生态休闲、海洋科技、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建设梅山海洋金融小镇,发展类金融产业集群,推动提速提质增效发展。其次,对外融合,推动优势互补发展。目前,宁波舟山港集团已基本实现了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一体化。而北仑作为宁波港的核心腹地,需要进一步明晰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顺应宁波舟山港融合发展新趋势,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功能布局、资产联合开发、口岸通关机制等多方面建设,减少竞争、合理定位、相互互补,促进港口与产业互动发展。参与“海丝”沿线国家港口建设,在码头运营、航线航班、贸易物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加快长江经济建设带沿线城市“无水港”的布局和建设,打造全国江海陆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多式联运国际枢纽港。再次,对上争取,推动能级提升发展。积极向国家申报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由贸易港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新的国家改革试点和政策红利,提升平台建设能级。
第三,强化人才“关键变量”效应,补强创新发展“智力链”。城市竞争的核心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所有资源要素中的关键变量,也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快变量。把握好“关键变量”,关键是做好“评、引、用、留”这四篇文章。首先,创新评人才。适时调整人才政策,努力在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上“走在前列”,探索一条由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人才评价体系,出台更为合理的人才保障措施,形成人才政策洼地,吸引技能型人才集聚,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打造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增添动力。其次,精准引人才。围绕产业聚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议实施更大的人才奖励政策,精准引进科研、制造、管理、设计、营销等关键人才,突破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人才瓶颈,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再次,合理用人才。深化科技创业园、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深化院地合作、院企合作、校企合作,积极利用科研院校和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推进产业项目与各类人才深度对接,创新金融支持人才创业、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制度,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真正成为驱动发展的燃料和引擎。还有,用心留人才。打好“组合拳”,用“高待遇、好政策、优服务、真感情、高荣誉”去留住人才,做好各类人才的职称晋升、子女就学、社保住房等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人才更体面、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
第四,强化改革创新“裂变效应”,优化持续发展“服务链”。北仑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未来要继续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发挥改革创新的“裂变效应”,构建全面开放发展新体制,努力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首先,做好减法。深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在“权力减法”上步子迈得再大点、再好点,让负面清单真正有效运转起来,让清单之外的事项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探索构建行政权力运行的法治化系统。加快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放、管、服有机结合。加快实施商事登记、税费管理等制度改革,切实为市场主体减负,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其次,做好加法。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和市里促进外贸平稳增长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扶持境外参展、建设完善外贸服务平台、加快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口岸贸易便利化等政策举措,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最新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切实为进出口“松绑”,推动外贸“优进优出”。再次,做好除法。积极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放开投资准入门槛,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参与民生领域建设。推进和规范各领域PPP项目合作,鼓励开发经营模式创新,探索特色小镇和新农村建设新路径。
(作者系北仑区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