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三十年的创业史,也是一部人才工作的发展史。三十年来,区委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集聚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并在全省率先创建了开发区科技创业园孵化平台。特别是区委七届二次全会后,北仑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考察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需要我们对人才工作进行再审视、再思考、再谋划,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为北仑跻身全国发达县(市)区综合实力第一方阵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坚持谋划与改革互动,精准推进人才体制创新
牢牢树立问题导向,加强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精准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1.加强人才工作的宏观谋划。加强部门之间“十三五”规划人才部分的统筹,并以部门规划为基础,编制全区人才工作专项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区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结合全区《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区委层面适时谋划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人才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的全面对接、协同推进,使人才资源成为推动创新转型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强化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抓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人才发展规划编制、重要人才政策制定、重大人才工程实施、重大人才活动组织等工作,推动各部门各行其责,形成齐抓共促的良好氛围。
2.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按照《宁波市关于实施人才发展新政策的意见》及实施办法要求,全面梳理我区目前“1+N+X”人才政策体系中的相关政策,修改完善不适应、有冲突的政策。科学分析我区人才工作“短板”,根据轻重缓急精准编制人才政策指导目录,重点是研究出台海内外人才引进培育、人才资金绩效管理、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着力解决人才政策缺位分散、分类不清、覆盖不广等问题,以新政加总规的融合形式,实现人才政策的适当集成,便于政策的宣传和落地,也便于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的知晓查询。
3.创新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围绕北仑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发展重点,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细化人才评价标准,划分人才层次,逐步建立层次清、标准高、易操作的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深化企业职称自主评价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自主、社会组织主体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推动技能人才与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资格互通。着眼人才实绩贡献科学编制人才目录,建立人才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使各类所需人才,包括对北仑产业发展急需、社会贡献较大、现行人才目录难以界定的“偏才”“专才”,都能享受政策覆盖。
坚持海内与海外并重,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团队
把握海内海外两个人才市场,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现有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1.加快海内外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集聚。改进招才引智工作,推进一年一度的人才招募活动由海外人才为主向海内外并重转变,由人才项目为主向人才、项目、机构并重转变,由创业创新人才为主向各类人才并重转变。充分发挥我区招商部门力量强、信息广、经验丰富的优势,通过明确任务、强化考核、联合招才等手段,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互动,把招商人员打造成招才引智的“主力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化机构的引才积极性,通过中介引才、以才引才、亲情引才,努力提高引才精准度。
2.打造海外引智工作“升级版”。以全国首个国家级“引智示范区”落户北仑为契机,争取外国专家库向北仑开放,国家引智项目向北仑倾斜,“国际人才交流活动”和外国专家对接活动常态化开展,不断提升“外专智汇港”品牌的美誉度。深化海外智力引进工作,着力引进一批国外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重点推进意大利CSMT(中国)中心建设和运营,推进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张文武团队共建激光创新应用推动中心。依托意大利CSMT(中国)中心,适时谋划引智创业孵化平台和“意大利智能创新产业园”,为我区集聚、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智能装备、生命科学和航空产业。
3.大力引进培养各类紧缺人才。围绕我区“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港航物流、高端装备等产业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城市发展急需人才,编制紧缺人才目,制定倾斜政策。着眼我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补助计划,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加快培育和聚集一批高技能人才。支持教育、卫生、文体等事业单位引进紧缺急需人才,达到相关要求的可适当突破单位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限制。继续探索985高校硕士研究生“优苗选育”计划,为党政机关提前储备一批管理骨干。
坚持创业与创新并举,着力提升平台虹吸效应
把平台作为引才聚才的主战场,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建、提升一批研究开发、创业孵化平台,不断增强重大平台的引才聚才能力。
1.统筹推进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积极参与梅山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配合做好重点平台的谋划和推介,推进海洋生态科技城与北仑原有创业孵化平台的合理分工、融合互动。统筹科技创业园与大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毕业”企业向大港工业城转移,整合利用科创园和大港工业城空置厂房,谋划打造一批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众创空间,将大港区块打造成创新产业集聚、创新企业集聚、创新要素集聚的创新综合体。谋划建设一批市场化创新平台,积极发动区域有实力、谋转型的民型企业利用闲置厂房建设专业孵化器。积极参与市级海外孵化器筹建工作,推动海外孵化器与重点产业双向互动发展。
2.搭建一批高端科研和公共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站、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宁波新材料创制中心等“中字号”平台以及宁波海洋研究院、宁波大学海洋科教园以及河海大学国际合作研究生院等院校的落户与建设,推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仑区的全面融合。围绕北仑产业发展建设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研发提供服务,吸引相关领域研究团队集聚北仑。围绕模具、塑机等区域重点行业,制定出台公共平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打造行业检测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虹吸效应。
3.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进一步提高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的数量和比例。抓好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企业创新平台的提档升级,加大扶持我区优势产业中的企业工作站发展力度,扩大重点工业企业工作站规模,加大对高技术含量的初创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鼓励跨区域的行业和跨行业的企业联合申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根据产业的不同技术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定向性地引进院士、博士等专家团队,努力培育成行业领军企业。
坚持政府与市场互补,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坚持以市场服务为主体、政府服务为补充,推进人才发展生态的持续优化,真正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1.探索建立人才创业扶持激励机制。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政府引导性融资扶持资金,以“拨改投”形式,切实解决人才创业项目在初创期的融资需求。加大社会资本投资力度,研究制定补贴或奖励政策,鼓励投融资机构、民间资本投资创业人才项目,并优先支持人才创业项目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引导鼓励商业银行探索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设立“资金风险池”,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担保业务补助等方式,使更多的人才创业创新企业、中小微科技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2.提升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效能。适时推出服务联盟“服务清单”、“责任清单”,明晰服务内容、服务程序、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与机关干部效能考核机制挂钩,引入“问责机制”,对服务不到位、不及时的,实行年度考核“一票否决制”。强化服务联盟对接需求和解决协调功能,主动对接服务人才专项例会、党政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初创企业助创专员等各种平台和渠道,实时发布最新政策、服务信息等,了解掌握人才需求,解决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继续优化人才居留落户、子女就学、医疗服务等机制,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3.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产业。指导人力资源产业园做大规模、做优特色,加大政府采购人力资源服务力度,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提供更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强化人力资源机构的精细化服务,针对初创企业普遍碰到的紧缺专业人才招聘、员工薪酬体系设计、财务管理等问题,整合园区机构服务内容,探索推行“菜单式”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开拓,明确“立足本地、服务周边”的发展思路,搭建人力资源机构与大中型企业、产业功能园区的对接活动平台,开展跨地区“园园合作”和产业园“整体复制”,以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水平。
(作者系北仑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