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九峰山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美味人生 □吉 成
~~~■美味人生 □吉 成
~~~■美味人生 □吉 成
~~~■美味人生 □吉 成
~~~■美味人生 □吉 成
~~~■美味人生 □吉 成
2007年07月04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娘豆糊
■美味人生 □吉 成
  红娘豆糊是几十年前我爱吃的家乡“下饭”。这种黄豆磨成糊的美食,黄莹莹的糊浆,发散着勾人食欲的浓郁馨香,直冲鼻腔,舀一匙入口,清凉沁人。

  红娘豆糊下饭,一年四季皆宜,夏秋高温季节,一匙入口,满嘴清凉,咽滑下肚,清凉就从咽喉、食道直达腹内,让人暑意顿消;冬春室外寒风凛冽,凉悠悠的红娘豆糊仍是餐桌上的宠儿,清凉鲜美令食客神清气爽;在厌食油腻的春节,以煮沸、冷却的上好“雪里蕻”咸菜汁替代食盐调拌之后,不油不腻、爽口鲜美的红娘豆糊更使口舌生疮、虚火上灼者喜出望外。

  红娘豆糊受人青睐,不只是美味,更因其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古代在行人过往的三叉路口,有一对母子搭了三间单舍,自磨自卖豆制品为生。这天有个面色憔悴的老人跌倒在店门前,守店的老妇叫出在内屋忙活的小伙子,搀扶老人到店堂内休息。老人自述住在邻村,有头晕、跌跤病半年多了,这天是到镇上看医生去。好心的小伙子盛出一碗豆糊款待,老人食了豆糊,甜味荡肠,口齿留香,精神当之一振,不仅夸赞母子俩厚道,而且连赞进食的豆糊鲜美。小伙子豪爽允诺,如老人喜吃,他就天天送豆糊来。此后,每天清晨,小伙子就送新磨出的豆糊来他家。一晃一年有余,面色红润、身板健朗的老人挑一个好日子,偕女儿来店向母子道谢,称天天吃豆糊治好了病,至今还不知这种豆糊的名称。小伙子母亲瞅瞅自己憨厚腼腆的儿子,瞧瞧俏丽大方的姑娘,诙谐地说:“这就是戏文《西厢记》里大媒人红娘做的红娘豆糊。”红娘豆糊的故事不胫而走,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红娘豆糊为媒,结成夫妻的小伙子和姑娘就从此制作这种豆糊谋生。

  传说真假无人考证,但科研证实,大豆及其制品经常食用能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提高骨密度,有防癌和抗癌功能,且含丰富的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是低脂肪、高蛋白“植物肉”,而红娘豆糊易消化,豆糊中的营养更能被人体吸收。当年我的老祖母一生不食补品,但80岁尚掘地种菜,老人家总说得益于红娘豆糊。

  早先在我们邻村,有产销红娘豆糊的专业户,凌晨磨制,清晨肩挑两只有盖的大号木提桶,内装尚有余温的红娘豆糊,串村走户叫卖。

  那时经常见祖母和母亲做红娘豆糊。头天早晨,她们在甏或坛里掏出两碗农历八月收获的大黄豆,放入大瓦罐里,加入没过豆面的温水,浸八、九个小时,待豆粒鼓胀,在柴灶上的铁镬内煮熟,然后连汁装入有颈的陶瓷瓶煨在有炭火的灰缸里,次日清晨,煮透的黄豆上家里的小石磨,磨成糊。

  在石磨上劳作的母亲似不遗余力的“水手”负责手把横杆推拉,祖母则似一丝不苟的“老大”,左手把住导引上磨盘转动的磨杆,右手不偏不倚地拨几粒大豆入料孔,间歇从陶瓷瓶里舀出豆汤汁加入料孔,润滑磨槽,减轻推磨的阻力。

  祖母慢条斯理的神态,让我在自告奋勇替换母亲去担当“水手”时,几乎打瞌睡。我央求老人家添入料孔的大豆多一点,好早完成任务,但刻板的“船老大”总是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磨的红娘豆糊细腻好吃,我不禁暗自发誓,“辛辛苦苦磨出的豆糊,以后要省着吃”,但红娘豆糊一上桌,馋欲总是让我管不住自己的小嘴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经济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乡镇街道新闻
   第05版:乡镇街道新闻
   第06版:文萃
   第07版:文萃
   第08版:九峰山副刊
如何面对平坦的世界
几多沉浮回眸里
我的汽车梦
沙龙湾
红娘豆糊
广告
北仑新区时刊九峰山副刊08红娘豆糊 2007-07-04 2 2007年07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