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做鞋让她失去了丈夫
上世纪90年代初,胡宝桥随丈夫从沈阳来到益阳,成了益阳橡胶机械厂(现在的益阳橡塑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儿子出生以后,胡宝桥把重心移到了家庭上,相夫教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1992年的“国际妇女节”,厂里举办一次大规模的女工手工大赛。已是34岁的胡宝桥压抑不住心中的激情,花一周时间精心制作了一双全缎面虎头童鞋,整个造型就像一头可爱的小老虎,活泼逼真。作品一亮相,全厂轰动,胡宝桥凭着这双虎头鞋获得了此次比赛的最高奖。
从那以后,胡宝桥开始收集各种各样的工艺鞋,她陆续收藏了用铜、竹、布、泥、瓷等做成的各种工艺鞋200多件。收集的困难、品种的缺乏、式样的单调,使她产生了自已动手做鞋的想法。于是她购回各种材料,在家干了起来。
胡宝桥痴迷做鞋影响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丈夫认为做鞋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在经济方面更是一种浪费,多次把她做的鞋扔出门外。胡宝桥每次都哭得很伤心,但哭过之后仍“屡教不改”,选择丈夫上夜班的时候偷偷做鞋。丈夫对她很失望,于1996年初与她离婚了。
儿子力挺她做鞋
就在婚姻解体的这一年,不幸接踵而至,胡宝桥下岗了。这两件事对胡宝桥打击很大,她心灰意冷,做鞋的事丢到了九霄云外,每天靠打牌、跳舞来排遣内心的痛苦。
2001年7月13日,胡宝桥和所有关注申奥的国人一样,早早就呆在电视机前。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世界庄严宣布,2008年的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时,胡宝桥和其他人一样激动得热泪盈眶。能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标志着中华民族光荣与梦想的体育盛事联系起来呢?当看到床头那些精致的绣花鞋时,胡宝桥又想到了做鞋。一个宏伟的计划顿时在她脑海里诞生:到2008年时,做2008双中国鞋宣传奥运。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儿子宋明朗。宋明朗当时正在读高中一年级,他完全支持妈妈的想法,并鼓励妈妈大胆地去做。
有了儿子的支持,胡宝桥立即行动起来。她把自己多年的积蓄8000元全取出来,购置针、线、布、绸料和做鞋工具等。经过近1年的筹备,2002年6月1日清晨,她在家正式动工,并在这一天做出了第一双绣花鞋。儿子看了不满意,说:“妈妈,你这么做鞋做不出什么影响。要做就做别人做不出来的,既要有最大的鞋,也要有最小的鞋,还要做有奥运会会徽标志的鞋,才能以不同的式样展现中国鞋文化。”胡宝桥按照儿子的建议,先做出了绿豆大的鞋,接着又做出了一双长4.36米、宽1.19米、重100公斤的大鞋。这一大一小两双鞋,一时引起了全国轰动,也让胡宝桥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胡宝桥下岗后,每月只有200多元生活补贴,再加上儿子读书,生活原本就异常艰难。为了买各种布料做鞋,她忍痛把自己收藏多年的10件玉器都变卖了。
胡宝桥的父母和3个兄弟姐妹都反对她做鞋,劝她早日放弃,但胡宝桥始终不听劝。
婉拒重金收购,把鞋献给国家
2007年6月1日,胡宝桥做完了最后一双鞋,至此她历时5年终于做完2008双工艺绣花鞋。为了制作这2008双鞋,胡宝桥共用掉600斤面粉做鞋桨、220斤胶水粘鞋,耗费的布料、针线、丝绸更是不计其数,光剪刀就用坏80多把,总投资达10万多元,这其中的艰辛令人难以想象!
前不久,一位叫罗伯士的美国鞋商慕名前来参观胡宝桥的工艺鞋,她制作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各式鞋子栩栩如生,精妙绝伦,罗伯士惊叹之余愿意用10万美金买下胡宝桥所有的鞋子。对胡宝桥来说,10万美金确实是个很大的诱惑,但她仔细思考后还是打电话婉拒了罗伯士。
“这些鞋都是艺术品,每双都是无价的,它们只能被欣赏,不能被贩卖!它们属于中国。”这位大爱女人的真情让大洋彼岸的罗伯士非常敬服,他用生硬的汉语告诉胡宝桥,有困难尽管找他。
2008双奥运工艺绣花鞋虽然完成了,但如何献给北京奥运会呢?胡宝桥拜托记者:“请贵报帮忙圆我这个梦,希望你们的报道能引起北京奥组委的关注,同意我把这些鞋送给北京奥运会展览,以弘扬我们民族传统的鞋艺文化。这也是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望着一屋子精美的绣花工艺鞋,记者由衷地祝愿胡宝桥的心愿能够实现。
(摘自《家庭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