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近穿山造趺

  周末,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造趺传承人周翠珠奶奶家,探访这项源自家乡的独特民间艺术——穿山造趺。

  周奶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告诉我,穿山造趺已有18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从清朝道光年间一直流传到现在。以前穿山的芦江庙隔年会举办一次庙会,人山人海,特别热闹。但因围观者众多,后排观众常难以看清表演。这时候,“造趺”就登场啦——小演员们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比人群高出好多,动作精彩,唱腔响亮,大家都爱看,这样场面就更热闹啦!2009年,这项珍贵的艺术还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奶奶讲述时,眼里不时闪烁着骄傲的神情。

  接着,周奶奶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古旧的木箱,取出珍藏的戏服和道具,一件件展示给我看。虽然有些褪色,却依然能窥见它们昔日的华彩。周奶奶又详细地给我讲解造趺的表演形式:“造趺表演时,一个孩子和一个大人组成一组,通常要10组一起演出。小孩子要穿上戏服,画上不同人物的妆容,拿着大刀或长棍,威风凛凛地站在大人的肩膀上。大人跟着锣鼓声走动,孩子一边做戏剧动作,一边大声唱戏,上下配合得像一个人似的,很考验两个人的默契程度。”说着,周奶奶还情不自禁地唱了几句,那声音仿佛穿越时空,让我看到了当年热闹壮观的表演场景。

  临别时,夕阳的余辉洒在院子里,周奶奶站在门口目送我们离开。那些褪色的戏服,在光影中仿佛重现昔日的斑斓,无声诉说着穿山造趺的百年传奇。这项艺术不仅是家乡的骄傲,更是一代代人用汗水与热爱守护的文化瑰宝。

  柴桥实验小学304班 丁嘉文

  小记者证号:LC00728

  指导老师:林碧琴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仑新区时刊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仑传小记者
   第04版:公益
“水上过山车”之旅
雨韵
走近穿山造趺
藏在酥肉里的爱
游宁海上金谷景区
画中的成长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