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拉两老爱看报

  □ 林亚玉

  阿拉两老性格有异,爱好有别,但对订报看报却出奇一致。每一份报纸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与精神标识,它们深深吸引着我们,退休以后更是每日不可或缺的陪伴。二十多年以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环球时报》《北仑新区时刊》等报纸是我们每年必订的。每天开报箱是老头子最主动做的一件事,投递员偶有原因稍迟或遗忘,他就坐立不安,无数次往窗外张望,甚至电话催问。

  《宁波日报》《宁波晚报》是我们最早订阅的报纸。老头子对《宁波日报》头版最感兴趣,认为它立足宁波,反映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实,值得信赖。我钟情副刊,赏海风山野间的“花海稻浪”,阅文保技艺,看古意呈新。后来他又爱上《环球时报》。

  每天拿到当日一叠报纸,老头子上楼的步履分外轻快。架起老花镜,在临窗的座椅上津津有味地阅读。“新闻背景”“环球扫描”“关注中国”“军事、科技”“台港澳传真”等等一条不漏。时而双目放光,嘴角上扬,时而双眉紧皱,嘴角往下拉。

  长年累月阅报,对“崇洋”“反洋”的言行,有较准确的判断。老人们在碶旁亭子里休憩相聚,喊他讲讲国际形势,他欣然应诺,娓娓道来。我戏谑他为“红色讲解员”,他乐此不疲。

  难忘1994年,《宁波日报·开发导报》创刊,次年我们有幸获得赠阅。2003年,《北仑新区时刊》创刊,每周一期,家乡的报纸,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慨。2007年8月时刊扩为每周五期。它反映的是新区火热的生活,记录的是身边的人和事,是家乡人民最亲情的报纸。2005年8月9月台风“麦莎”“卡努”接连重创北仑时,记者在疾风暴雨中捕捉一个个感人瞬间,采写的《暴雨夜,为了519位村民》《惊心动魄7小时》《千米生死线》等报道,感人肺腑,至今记忆犹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乡建区以来的日新月异,都与时刊的鼓与呼密不可分。《北仑新区时刊》头版反映港城发展内容又快又准,诸如“一抹志愿红,温暖一城”“北仑矿石码头连续8年吞吐量破‘亿’”等消息,令人额手称庆。2014年10月,时刊推出“北仑开发建设30年最具影响力事件评选”活动,参加评选者踊跃。我也参加了,幸运获奖(全区10名)。时刊的副刊,光阴流年、生活短笛、乡土风物、大港抒怀等都是所欢喜阅读的。

  从阅读报纸,关注报纸,到2013年开始写稿、投稿,我与报纸的关系更亲密。感谢编辑老师,将我的《有滋有味新碶菜》在副刊刊出,时年67岁,生平破天荒投稿见报。为了写作,我到老年大学学习“文学欣赏”“文学写作”、学拼音,学电脑。阅读、写作,让我年轻啦。我非常感谢时刊的编辑老师,他们的指导、鼓励,如春风暖阳,让老太婆在副刊这方“百花园”种花、赏花。至今,我被时刊录用稿件恰满一百篇。

  编辑老师说“小草也可仰望星空。”给我勇气。2017年夏天开始向《宁波晚报》《宁波日报》投稿并刊发。上市级报纸,大大鼓舞了我的写作积极性。家乡的一日三餐,四季烟火,是我写作的主题。乡亲、乡情、乡土,都是我讴歌的对像,写作的范围随之扩大。

  有报纸陪伴的岁月静好!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仑新区时刊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瑞岩
   第04版:特别报道
阳光的味道
冬至大吉一阳生
阿拉两老爱看报
卜算子·落叶
北仑电视台一周主要节目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