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里岙的山岙形状呈长方形,岙内有里岙上路、里岙中路和里岙外塘路三条主要道路,这三条路同一走向,均自北至南穿过整个山岙。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里岙上路曾经是梅山岛的“官道”,那时岛民们肩挑背驮经饥饱岭过梅山渡出岛进岛,大多要经过这条“官道”。里岙上路始于教场弄(外岙沙塘入口),经蛤蟆墩、大树井、蜈蚣冲、里岙祠堂等处与清修寺旁的饥饱岭相连接,其中饥饱岭脚下的那一段,过去(1947年以前)曾经是里岙的商业区。在我的记忆中,里岙上路从蛤蟆墩(现梅山街道办事处门卫室那个位置)起铺有石蛋,大树井旁的石蛋路与井台石板的连接处往往有积水。当年我们一帮小劳力随正劳力一起去下道头卖棉花、倭豆,正劳力在前面拉着手拉车,我们在后面推车,快到大树井那个地方时正劳力就会提醒:大树井到啦,当心呵!我们一帮小劳力会大声回应:晓得了!晓得啦!因为那个地方是落坡后紧接着上蜈蚣冲坡,为省力,手拉车下坡时需要保持足够的冲力,因此车轮冲击井台旁积水时往往会溅起很高的水珠,有时溅进眼眶里,会使人一时睁不开眼睛。
梅山乡土作者赵飞平著的小说《梅山武源》第24回中,提到了沈家祠堂,里岙上路就紧擦沈家祠堂后进的后墙根而过。里岙上路比沈家祠堂要早得多,因为沈家祠堂左厢墙根那个地方有个老地名叫“缸甏跟”。《梅山乡志》记载,公元约1600年,沈恭敬自慈溪迁入梅山下岸,居住沈家底。据传清朝初年(约1616年)起,有咸祥、大嵩等沿象山港一带的船只在这里停靠,推销缸甏之类的盛器。这里过去有条船泊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能发现路边的砌石做得很不错,也就是说里岙上路当时可能既是海塘,又是道路兼码头。如果真是这样,那应该是梅山岛最早的码头了。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梅山乡政府规划以里岙为梅山的主要商业区,并确定仿柴桥九间头的商业模式,在里岙中路的中心位置集资建造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九间,上层作为居住之用,下层开设店面。楼房建成后不久,全面内战爆发,九间头商铺生意萧条,未能达到设计之初衷。1950年,郭巨供销社梅山分社在里岙堍头庙开张营业,供销社与九间头同处里岙中路,商业的逐渐繁荣促使道路等相关设施不断与之配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里岙中路改道,南端进口拓宽的路面绕过蛤蟆墩,径直从沈家祠堂正门口、缸甏跟等处经过,与里岙九间头的街面路直接相连接。不久后,又拓宽了 头庙至乌龟山头的北口道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梅山乡政府与里岙村共同筹资,将两段道路浇筑了混凝土路面。
里岙外塘路原是一条海塘,那海塘很是矮小,也就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草绳塘”的那一种,塘外住着十几户沈氏人家。清末年间,路面铺鹅卵石,也就是石蛋路。路不宽,约六七十厘米吧,路两边长有很密的杂草。清晨或雨天,草叶上沾有露水或水珠,路人得卷着裤腿行走。1958年,手拉车进入农村运输工具行列,该路面也随之有了改善。1989年梅山乡政府集资40万元,在里岙外塘田建成梅山乡首个农贸市场。同时,外塘路改造工程也紧锣密鼓地实施,南口接外岙沙塘向前二百米处,循着竹衣山脚接通外塘路,标准按国家四级公路设计。2001年该段路面由砂石改为水泥路。
梅山岛开发建设后,北仑区委、区政府及梅山保税港区管委会十分重视梅山大道至梅山中心居住区(里岙)的道路工程建设,先后投资1.02亿元,建成了海丰路一期、士杰路一期以及梅中路等工程。这些道路现已成为里岙通往绿岛新城小区、梅山学校、梅山卫生院、梅山中心幼儿园、梅山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等处的重要通道。
梅山里岙的路,既是梅山岛历史、文化的沉淀,更是梅山港城道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方便了人们生产生活。这几条道路还与梅山深水良港相辅相成,成为保税港区开发建设的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