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近日,记者跟随老师走进太平洋幼儿园的教室,刚打开大门,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微笑着朝我们鞠躬问好。标准又可爱的小模样活像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礼仪小姐”。记者发现,太平洋幼儿园的教室里忙忙碌碌却安静有序,原来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忙着自己手中的活儿呢!老师告诉记者,每天上午从7:45小朋友来上学到10:15做早操,整整两个半小时都是孩子们的“工作”时间。
在清新素雅的教室里,伴随着悠扬动听的轻音乐,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尽情地陶醉于自己的“上班”时间。王玲燕老师告诉记者,幼儿园采用混龄教学和分龄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工作时间”正是混龄教学,一个班25个小朋友,大中小班都有。在“蒙蒙五班”教室,记者看到孩子们有的在剪纸,有的在洗抹布,有的在绣花,有的在拼图……瞧,6岁的羊羊正在做乘法练习呢!他已经做到四的乘法了,只见他认真地数着乘法板上的红色珠子,然后把数字写到纸上。“通过自己的感官和触觉去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孩子的兴趣会更高,印象也会更深刻。”王老师说。
“老师,我们刚才算错了!”正在玩“银行游戏”的三个小朋友看到老师,不好意思地笑了。“银行游戏”就是小朋友通过操作一颗、一条(十颗)、一片(一百颗)等有具体形状的教具来了解加减乘除的概念,类似于银行的“兑换”。让孩子们练习十进制:十颗“一”可以换成一条“十”,十条“十”又可以换成一个“百”,有趣的教具把抽象的数学都具体化了。另一边,5岁的跳跳正在做“时钟”工作,记者看到,自制的时钟教具上有整点、半点、一刻、三刻等图案标记,旁边还摆着字卡,跳跳正根据图案对应摆上字卡。边上另有订正卡了,做完后他就可以通过订正卡来确认自己的“工作”是否正确。
“西西正在做的是缝制工作。”王老师对记者说。只见小姑娘正拿着针线一针一线地缝制小花,像极了专业的绣花姑娘。记者看到,蒙特梭利教室里提供了不少让孩子参与日常生活的工具,熨烫衣物、擦皮鞋、切香蕉、插花等等都是教学的一部分,甚至有袖珍小拖把、小扫把、小抹布供孩子们使用。老师说,这些练习让孩子们学习自立,学会专注,成为自己的主人。记者准备走出教室时,正巧碰见一个小班的小男孩刚刚来上学,看样子他刚爬了楼梯有点累,小身子摇摇晃晃的,但他却能熟练地自己把外套脱下,把围巾摘下,一样一样地挂好,俨然已成为这个“家”的小主人。
据王老师介绍,这里还有不少台湾籍的小朋友,李家禾就是其中之一。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造”罗马拱门,旁边也有很多小孩子一起看着建筑“拔地而起”,脸上满是欣喜。
“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幼儿园园长曹琼寅老师告诉记者,这里除了和其他幼儿园一样的体能、语言、音乐等常规课程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这个“工作”时间。从2005年幼儿园办学开始,就采用国际蒙特梭利教学模式,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具,充分尊重孩子,让他们发挥各自所长,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引导他们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同时,混龄的编班模式让孩子从小接触不同年龄的朋友,学会相互尊重,主动观察和学习,在一个“小社会”里锻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