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耳秀才
天天吃饭,一不留神,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小孩就长高了一大截。天天读书,小孩也会不知不觉有了新面目。这是魔法,这是每日功课对小孩施展的魔法。对大人呢?对家里有了孩子的父母呢?
人,长大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读书的,一类是不摸书本的了,或者直接叫不读书。读书的大人,特别是有了孩子当父母的,又分两类,一类是亲子共读,一类是不怎么管孩子读什么书的。不摸书本的成年人,也分两类。一类是有见识的,他虽然不捧读书籍,可他知道读书的重要以及如何认真选书。另一类是对读书没啥感觉的,“读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能挣到钱是关键。”
前段时间,和一位校长聊天,这位校长说,作家希望“著作等身”,读者也可以“著作等身”的:你读的书叠起来和你的身高齐平,便是。
校长的读者“等身”观,挺好。一查,我查出奥秘来:“等身”,说的本来就是“读”,而不是“写”。《宋史·贾黄中传》上记载:“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黄中的父亲)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什么意思?老子每天叫儿子读书,读多少?把书简展开,书简的长度就是今天要完成的功课。后来,人们就把“等身书”比作读书之多了。
词义演化,再后来,“等身”的说法从读书的“多”变成了作家写的“多”。——这便是如今我们作家爱提及的“著作等身”。
一个人小的时候,天天吃饭,长个很明显。一个人长大了,天天阅读,不“长个”了,长什么?“长见识”呀!——这也是魔法。都说书籍是精神食物,这一比喻,不是也意味着,我们也得天天读书。作为一位爱读书的,我觉得,“著作等身”真是一个好标准:现代的书不是书简,一天等身不切实际,一月等身也太急切,一年来一个“著作等身”,问题不会太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