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蒋煜明 提供
本刊讯(记者 刘盈蓉 通讯员 蒋煜明)一根根淡黄色的竹篾,像丝线一样在一双满是老茧的手上飞快地“游走”,不一会儿,一只竹篮就做好了。近日,记者来到了大碶老菜场旁的一间小小的竹器铺里,拜访了一位手艺人,他便是大碶竹编界首屈一指的老师傅———陈祖光。
在竹器铺里,记者看到,陈师傅正在专心致志地劈竹子,汗水沿着他的额角滴落,浸透了他的衣衫。但此时,他的眼里只有手中的竹子,别无其他。
记者了解到,陈祖光师傅年逾古稀,鄞州五乡人,由于家中贫困,很小就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习竹编,从事这个行当已有60年,大碶的这家竹编小铺也开了36年了。“这里老朋友多,需求也多,熟悉了一个地方便不愿离开了。”陈师傅笑着说,就像竹编这一活计,一直坚持做到最好,这辈子便离不开了。
环顾陈师傅的小店,里面放满了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陈师傅一一介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那些精致的竹篮、竹筒、竹椅……金亮的光线透过纤纤竹网,有一种别样的温暖。越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越显天然材质的舒适与可亲。
陈师傅说,想要做好一个竹制品最重要的是篾丝的制作,这是考验手工艺人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篾丝必须粗细恰当、厚薄均匀,这项手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会的,需要时间慢慢积累。其次,制作竹制品不仅要求骨架牢固,这也是一项需要细心、耐心的手工活。“有时候编一个簸箕足足得花3、4个小时。”陈师傅告诉记者。
在陈师傅的手下,可以把竹篾剖成比头发还细的青篾丝。仔细观察,他的十根手指头像树根一样粗糙,手指、手掌到处是被篾片和工具刮伤的痕迹。在很多人眼里,手艺活是一门苦活,但陈师傅的热爱从未随着时间消退。虽已是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那双被岁月的沧桑深深埋藏了的眼睛里,似乎有光彩闪过。
“其实现在子女经济条件都很不错,家里人劝我早些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但是我喜欢竹编,我不怕苦,多做事对身体好。”陈师傅坚定地说。几十年来,他坚持每天早上四点起床,从住处走半个小时到自家小铺,风雨无阻。
如今人们都用塑料制品,很少用手工编织的竹器了。竹篾没有市场,匠人无法养家糊口,便只能转行。说起学艺和传承,陈师傅发出了一声叹息:“我的儿子小时候会跟着我学竹编,长大了就有了自己的事业,这行当苦,愿意学习的年轻人太少。”
现在很多人都追求“快生活”,只是流于机器的物品,多多少少许多温度。但对于像陈师傅这样的老手艺人来说,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地适合自己的身体,因为它们是“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的,都带着体温,这体温让使用的人感觉到温暖。它们那么朴素、看起来甚至平凡,却不知不觉惊艳了时光,打动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