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春燕
略显单薄的身子却透露出一股坚毅的劲头,低调谦和是大家对他的直观印象。他是宁波球冠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中低压技术部部长傅伟文,由他组织完成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进项目大大小小有80多项。傅伟文也从一名普通的车间操作工,成长为一名企业核心技术骨干。
初露锋芒展潜质
傅伟文,39岁,遂昌人。1994年他进入球冠,成为一名操作工。刚进企业不久,他发现电线制造工艺的束合环节技术上不是很合理:在对铜单线进行“束合”的时候,铜单线分布无序,导致导线的圆整度不高,影响了产品质量。通过摸索,他对此工艺技术改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铜单线‘束合’前,做一个单线分线板,这样铜单线的分布就可以均匀了,导线的圆整度可以提高很大一截”。进企业的3个月里,他给企业提出类似“束合”工艺改进的技术建议就有6项。企业采用之后,果然使得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进球冠的第4个月,傅伟文引起企业领导重视,被派往上海电缆厂学习低压电缆生产关键技术。
为了让客户满意,刚进企业的傅伟文和同事们为完成客户订单加班加点地工作,一天工作16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一次,为了完成一道关键的工序,傅伟文和同事们忘记了时间,当他们到下班的时候,发现已经连续操作了26个小时。像这样的经历,在傅伟文的奋斗历程中还有不少,公司很多同事对他的评价是“肯干,执着,不干好一件事不罢休”。也正是在实践中的不断淬炼,让傅伟文在创新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1995年7月,入企刚满一年的傅伟文被调到技术部门从事检测工作。11月,球冠新成立技术处,他成为该部门第一任负责人。从此,技术改进成为了傅伟文的日常工作,每年都会有4到5项技术革新。1997年,电缆市场竞争越趋激烈,傅伟文发现,五芯电缆原工艺设计有不足,采用的五个圆形线芯绞合成缆的形式,对材料浪费极大,同时这种形式的产品尺寸很大,使得产品的安装也十分不便。为了让公司的产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傅伟文便借鉴了国内出现的新工艺,开始对这道繁琐的工艺进行革新。
“我比较喜欢走‘捷径’,喜欢通过在实际操作中摸索出规律,来达到创新的效果”,傅伟文解释着自己的创新理念,“对于五芯电缆,为了设计合适的模具当时我用过很多办法,比如用数学模型去推算,结果很复杂,且很不理想。最后,我用擅长的直观图形思维破解了这个难题”。
原来,原工艺五芯电缆的模型构造不合理,中间存在很多空隙,造成电缆外径增大很多。傅伟文将五芯电缆目标模型图进行10倍以上的放大,设计出一种用于“一圆四瓦”状的线芯排列,这种模型不仅大大缩小了电缆的体积,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也方便了电缆的安装。
此后,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傅伟文的创新之路也越走越宽。他获得《温水交联电缆线芯热熔胶封端工艺》、《铜丝柔软性测试方法》、《一种电缆软填充材料成型直径检测装置和方法》3项发明专利。主导开发的新产品曾获得2005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同时他还是10项实用型专利主要发明人。
订单困局“急”出创新好点子
2009年,一个国外客户订单让傅伟文深深地陷入到创新的压力中。
那年,一国外客户计划向球冠订购一批产品,希望能够两个月内完成设计,但其主要不同点是对产品导体一块的标准与国家标准不一样。以导体截面为例,导体必须通过“紧压”工序,才能达到客户要求,但是不同结构、材质、模具都会使得导体紧压变形之后的截面产生较大偏差,一般都要调试多次,才能定型,每一次测试都会耗损一定的原料。而以往国家标准的规格都是一定的,球冠多年生产下来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但这一次,客户拿出了3个系列,每个系列有好几百个规格,这意味着,如果按照常规工序去做,球冠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原料是铜之类的金属,在调试这一环节,成本就要大大增加,而且两个月的时间,按以往的进度,根本不可能完成。
傅伟文说,那是他遇上的技术方面最严峻的考验。当时他第一反应还是要走捷径。“一定有办法减少设计偏差,一定可以找出其中的更好办法”,傅伟文再一次陷入到思索中去,“那个时候,每时每刻都想着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压力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
成功总是眷顾那些不断付出的人。在对铜铝导体的变形量数值进行排列的时候,傅伟文发现有些蹊跷,于是他将这些数值关系计算后画成曲线,欣喜地发现,原来紧压变形量与紧压系数之间存在着规律性,他通过数据统计和变量分析,逐渐总结出两者的关系式及系数,并按对应的数值进行设计,结果发现偏差很小,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掌握这一关系式之后,原本限定两个月完成的产品设计,结果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给完成了。之后这个公式被应用到球冠产品设计中去,为球冠赢得不少客户。傅伟文笑一笑说:“通过这一次技术创新,带来的更多是一种创新理念,那就是‘万物一理’,所以我的信念就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