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近两年来,小港街道形成了七大农副产品生产基地:2500余亩葡萄生产基地;2100余亩无公害茭白生产基地;2000余亩西瓜、甜瓜生产基地;2100余亩水产品养殖基地;年出栏6.65万头生猪基地和81万羽家禽生产基地。
小港街道同时想方设法帮助农户学习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用科技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去年秋冬季节该街道投资40万元,为丁家山村部分农户安装了葡萄灌溉装置,帮助农民应用滴灌工艺实现增产增收。
据介绍,现在开工建设的万亩蔬果基地生态大棚百亩核心区是小港今年的农业实事工程,占地80亩,由政府投资300万元建成,分连栋和单栋温室,连栋大棚20亩,单栋宽6米、8米的大棚各30亩,按种白菜的产量来算,单季产量稳超300吨。建成后将出租给种植大户经营。
据悉,目前已有许多种植大户前往施工现场察看,湖芳村种植大户汪贵章告诉记者,这种现代化的种植基地,有政府前期基本建设的投入,使种植大户减少了许多投资和管理投资成本,是是实实在在的农业富民工程。
本刊讯(余琼林李迎春)6月27日,记者在梅山乡蔬菜基地看到,农民们正在采摘瓜果。今年第一季瓜果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青睐。
据了解,梅山蔬菜大棚建设始于2002年,当时只有10来个,租给当地人或外地人种植。2004年,梅山西兰花遭遇出口壁垒,盛极一时的拳头产品顿时掉价积压,农民损失很大。为让农民重拾信心,梅山乡加大大棚基地的建设,同时对农民自建大棚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当地一农民承包了政府20个大棚种植青瓜、茄子、蕃茄等,当年纯收入达到每亩8000元。
大棚蔬菜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但农民们在种植的同时,遭遇销售困难,梅山乡于今年初组建了绿洲蔬菜营销公司,政府投资的大棚都纳入其经营范围,共有125亩,218个大棚,现有农民53人,分7个组进行瓜蔬种植。公司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农民们每月领着固定工资,年终根据经营情况还有奖金。
在大棚基地,笔者见到了陆天图,他是绿洲公司聘请的农科专家,已在梅山岛上住了四个多月,每天和农民朋友打交道。他告诉笔者,大棚基地种植的瓜蔬品种都
是市农科院推荐的。如东方蜜1号,肉质细腻多汁,首批上市价格为每公斤8—10元。再如罗纹瓜,去年小范围试种获成功,今年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0亩。
为确保大棚瓜蔬的质量,市农科院专家一周一次来梅山,给农民现场上培训课,解决有关技术上的问题,并针对梅山实际情况,推荐种植品种。在种植过程中,专家和农民们共同探索。比如瓜果以一株单果为多,也有部分东方蜜1号是一株双果,但个头明显比单果小。农民们都说,下季种植全用单果。再如芦笋曾在梅山达到一定的种植面积,后来渐渐衰落。去年梅山又开始试种,种子从香港引入,今年种植面积已达到10亩。
笔者在现场看到,大棚莴苣、蕃茄、黄瓜等都长势良好。而作为经营者的绿洲公司,主要是开拓销售市场。近年来,梅山的无公害瓜蔬名声日隆,销售渠道逐渐打开,已走进了加贝等超市及一些大企业的食堂。
梅山乡农办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组建绿洲公司,旨在打造梅山无公害瓜蔬品牌,让梅山真正成为我区乃至全市蔬菜供应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