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少年审判工作,近年来,北仑法院以人性化审判为中心,积极延伸职能,切实保障和维护未成年人权益,尽力挽救失足未成年人。
寓教于审
力图惩教结合
去年年底,北仑法院一位法官的判后寄语在网上迅速火了起来,被网络媒体频频转发。该判后寄语通篇四段文言文,共342字,劝诫犯事少年迷途知返。由于格式、文风与诸葛亮的《出师表》相似,所以又被网友称为《劝学表》。记者从北仑法院了解到,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判决书上,法官们都需要附上一段寄语,用来引导他们向善、向好,开始全新的人生。
除了文言文外,还有不少寄语也都表达了法官们对未成年人的鼓励与期盼。如某起少年团伙抢劫案件,承办法官在寄语中写到:“人不能因为贫穷而悲哀,不能因为无知而堕落。”又如一起青少年聚众斗殴案件,法官写到:“冲动是魔鬼,对错也就一念之间。犯下了错误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但迷途知返永远不晚。”
法律是生硬刻板的,但法院和法官却可以是真实有温度的。2014年以来,北仑法院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实行“圆桌审判”,以宽松平和的方式减少其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至今共审结94案134人,为每名未成年被告人指定辩护人,精心书写每份判决书后的“法官寄语”,既充分保障其诉讼权益,又注重教育感化。同时设立心理咨询室,引入心理干预机制,为失足少年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用以重建其健康人格。
优先保护
力保维权畅通
2014年,北仑法院柴桥法庭首次尝试在一起子女抚养权纠纷案件中适用酝酿已久的“民意征询”制度,在促进司法民主的同时,也进一步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利益。
夫妻双方离婚时达成协议,由男方抚养孩子,可半年后,男方却来法院起诉,以自己患有抑郁症为由要求变更抚养权。女方则认为自己目前没有工作,并且孩子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熟悉的环境更利于孩子成长。这让法官在决定是否需要变更抚养上犯了难。第二次开庭时,法院邀请了包含3名人民陪审员在内的9名“民意征询团”成员,他们之中,有医生,有老师,也有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大家纷纷结合自己的阅历、社会经验阐述了看法,民意征询团以5:4的投票结果认为,孩子应继续由男方抚养。最终,法官采纳了民意征询团的意见。
北仑法院十分重视在处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注重强化案件背景调查和调解,开展家庭、老师约谈,有效化解矛盾。针对事实方面存有较大争议的涉未成年人案件,积极探索试行民意征询制度,充分吸收民意,给予未成年人最合适保护。涉及到未成年被害人的案件,承办人也会约谈未成年被害人的家长,听取相关意见。
多元帮教
力求挽救到位
对被判处刑罚的未成年犯,法官坚持长期回访帮教,2014年以来累计回访150余人次。同时,联合区内其他机关,动员社会力量,成立了3家未成年人社会安置帮教基地,在教育和管理未成年犯的同时,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
在被告人李某抢劫一案中,考虑到李某特殊的家庭情况,且其涉案时未满十六周岁,北仑法院积极对其进行安置帮教,帮教期间通过电话、微信了解其在基地的帮教情况。北仑法院院长也曾多次到帮教基地,实地查看并指导未成年帮教工作。帮教结束后,北仑法院协同民政部门将李某送回贵州老家。临别时,李某感激法院对自己提供的帮助,表示将跟随父亲学手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此外,北仑法院积极宣教,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犯罪,加强与工、青、妇、教以及街道、社区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形成有效保护未成年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合力。2014年以来,已开展广场宣传十余次,进社区、学校开授法律讲堂二十余次,发放《未成年人法律保护》漫画书、《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手册》及《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宣传卡片1000余册,200余名不同年龄段学生来院参加“公众开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