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新式美食”到“入侵生物”

——记30年前福寿螺进入北仑的过程
  本刊记者 王 珏 通讯员 吴志庆

  说起福寿螺,大家一定会跟“入侵生物”四个字联系起来。其实,最早的时候,福寿螺是作为水产引进我区的,当时还一度受到人们的追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从“水产”变成了“害虫”?对此,记者采访了曾经贩卖过福寿螺种螺的霞浦原镇东村人张小鲁。

  最初作为特种养殖项目引进推广

  “我之前养过蜗牛,大概是1985年前后,有次我去金华拿蜗牛种的时候,发现那户人家家里还有福寿螺养着。当时我也没见过这东西,就问他这是什么,他就跟我详细介绍了一下。还跟我说,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蜗牛在中国行不通,相比之下,这种福寿螺长得像田螺,更容易被国人接受。”张小鲁说。因为自己也觉得养福寿螺可行,张小鲁就买了一桶福寿螺回家试养。

  就在张小鲁带回第一桶福寿螺之后不久,当时镇海县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他,“他们也跟我说养福寿螺前景好,福寿螺这个名字本身取得也喜庆,如果推广开来,以后有个什么喜宴啊寿宴啊肯定少不了这一道菜。”就这样,张小鲁便下了决心养福寿螺。

  因为之前养蜗牛的时候,张小鲁主要是卖蜗牛种的,那么开始养福寿螺,肯定也是要以卖种螺为主。为了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了解福寿螺,加入到养福寿螺的行列中来,张小鲁找到了当时的宁波市科学情报研究所。“我跟他们谈合作,他们也有意向在宁波推广福寿螺的养殖,就一起办起了培训班。”张小鲁说。

  在与宁波市科学情报研究所谈妥后,张小鲁等人就以研究所的名义在宁波日报、有线广播等媒体上发布了培训班招生信息,“总计招了200人左右,当时北仑这边也有40~50人报名参加。”

  养殖的人越来越多,种螺供不应求

  养殖福寿螺的热潮就这么拉开了序幕。“福寿螺能吃会长,隔个一天去看就会发现它又大了许多,而且它对吃的要求也不高,各种菜叶子、浮萍、水葫芦等等都很爱吃。四五月份刚刚孵出来的时候还只有菜籽大小,等到六七月份就能长到乒乓球那么大。”张小鲁告诉记者,福寿螺不仅长得快,繁殖能力也很强,“到了春季天热起来的时候,福寿螺就开始产卵了,可以一直产到深秋,天冷后它们就冬眠了。一只福寿螺平均每天能产几百颗卵,这些卵大多生在岸边或者高出水面的植物茎叶上,太阳一晒就慢慢孵化,小福寿螺出来后又会掉入水里,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就变成大福寿螺了。”

  即便是如此快速地繁殖,在当时福寿螺的种螺也依旧供不应求。据张小鲁介绍,当时一只种螺的价格可以维持在1元左右,“市场上的福寿螺也能卖到5-6元一斤。不过买回去养的人要比吃的人还多,因为这个东西繁殖快,还有不少人拿回去养着当饲料喂甲鱼。”

  因为看到市场上福寿螺如此热销,一些养殖户们开始慢慢扩大养殖规模。“最早是养在专门的容器里,后来实在太多了,就养到田里去了。”张小鲁说。

  受负面新闻影响,逐渐无人问津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福寿螺养殖刚刚开始形成规模的时候,一些关于福寿螺的负面报道接踵而至。“大概是1987、1988年的时候,报纸、广播等一下子都开始报道福寿螺的负面消息,说它在台湾如何危害水稻田,以及本身带有寄生虫,食用不当人可能也会被感染。”张小鲁告诉记者,由于负面报道的影响,福寿螺的销售量大打折扣,“因为福寿螺味道只能算是不错,并没有很出众,加上可食用的部分少,整只螺只有头部可以吃,所以人们也没有很喜欢吃。而且那会儿养殖已经出现过剩,又卖不出去,我的福寿螺基本都送掉了,之后有剩余的也不再去管它们。”

  被放到野外的福寿螺因为适应环境和生存的能力很强,又繁殖得快,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当初养的时候也没想过之后会造成那么严重的影响,不然我一定不会去碰这个东西的。”说起如今的情况,张小鲁很是懊悔。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仑新区时刊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记30年前福寿螺进入北仑的过程
~~~——记30年前福寿螺进入北仑的过程
~~~——记30年前福寿螺进入北仑的过程
~~~——记30年前福寿螺进入北仑的过程
~~~——记30年前福寿螺进入北仑的过程
~~~——记30年前福寿螺进入北仑的过程
~~~——记30年前福寿螺进入北仑的过程
~~~——记30年前福寿螺进入北仑的过程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副刊
芦江河部分河塘出现福寿螺产卵点
一句话新闻
凤凰社区30多位老年人 自发组织歌咏会唱抗战老歌
一采砂船起火 海警舰艇用水炮在江中灭火
从“新式美食”到“入侵生物”
猕猴桃开摘 高温致落果不少
智能手环五花八门,眼下挺流行
一槽罐车盐酸泄漏白雾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