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大潮涌动。
当春风再次拂面之时,北仑交上了一份用五年时间书写的答卷,从“港通天下”的硬核实力,到“未来工厂”的智造蝶变,再到“制度破冰”的改革锐气,这里正以“港产城人”融合共生的北仑路径,书写着一篇篇“潮涌东方看北仑”的崭新故事。
港链全球 城融共生
2024年,全区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GDP)3035.04亿元
宁波经开区、宁波保税区
“国考”双双冲入全国前十
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109.23亿元
创历史新高
逆势增长13.5%
占全国份额提升至1.165%
连续8年蝉联 全国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销售额
单区第一
全面推进
甬江科创区、凤凰城、庐南等五大片区开发
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全市唯一连续三年蝉联“大禹鼎”金鼎
增长4.3%
连续七年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885元
2月24日,在宁波大榭集装箱码头二期项目(以下简称二期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项目建成后,可靠泊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设计年通过能力达425万标准箱,进一步增强宁波舟山港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全球客户的“硬核”力量。
如果说“开放”是北仑与生俱来的基因,那硬核的港口实力就是北仑开放的底气。
对外,宁波舟山港是全球唯一拥有两个“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的港口,密布的航线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织点成网,是全球重要港航物流中心、战略资源配置中心和现代航运服务基地。对内,100余条海铁联运线路汇集于此,业务辐射全国16个省67个地级市,搭建38个内陆无水港。
向“前”看,港城融合发展迈出一大步。
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北仑科学梳理“港城分界线”,优化“两场一仓一中心”布局,破解“港、产、城”空间功能交织难题。
2024年,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稳步推进灰库、华峙和峙南等3个集疏运配套项目,整治腾退港外集装箱堆场30处、集卡停车场11处,推动“智序港城”应用平台实现“人、车、箱、场、仓、货”数字化一站式服务。
向“东”看,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提能升级。
经过4年多的发展,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油气产业链已从仓储、炼化、加注,进一步拓展到运输、贸易、交易、金融等全链条。
数据显示,2024年,北仑实现大宗商品销售1.9万亿元,在全市占比超44%。仅铁矿石一项,北仑港域的年吞吐量就达1.23亿吨,占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的9%。
随着《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复,北仑正围绕储存、运输、贸易、加工、服务等环节,将港口“流量”转化为经济“留量”,为大宗商品这桩“国之大事”,写下“北仑之为”的新注脚。
向新看,新业态新模式带来新增量。
在梅山综保区内,宁波亚集物流有限公司内一片繁忙景象。随着一辆辆叉车穿梭其间,新抵达的货物被转运至装卸平台,在海关的监管之下,完成了进出口的“最初一公里”及“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环节。
2024年,北仑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401.7亿元,同比增长18.6%,规模居全市第一。其中,跨境电商出口133.5亿元,同比增长25.6%。以跨境电商出口前置仓监管模式为例,已经成为中国制造“拼团”的集聚地,其核心优势在于“快”。
通过“一仓多能”国际集拼业务和“先查验、后装箱”的创新监管模式,企业能够在仓内一站式完成申报、查验、装箱、放行等通关流程,从而大大缩短通关时间至1天,仓储物流成本也节省了35%以上。
随着供应链数智化转型大力推进,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也在不断涌现,易豹科技、66云链、大宗易行等一批数字贸易平台企业,促进贸易与物流的深度融合,为港口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智造聚新 产擎未来
2024年,全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857.27亿元
连续两年夺得“浙江制造天工鼎”
连续七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全省第一
先进制造业集群营收居全省首位
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7家
省级未来工厂4家(含试点)
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4家
实现三年翻番
高新技术企业850家
10项总量指标位居全市首位
固定资产投资573.6亿元以上 增长16.1%,增速全市第一 新签约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9个 总投资280.6亿元
“250吨重的车身结构件模具,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体化压铸模具,我们实现了!”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臻至)董事长张群峰自豪地说,这是当前模具制造吨位上的最高峰。
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1999年成立的臻至,如今已经是新能源汽车压铸模具领域的龙头企业。
“2019年左右,许多主机厂开始要求一级供应商自研模具,这就意味着,企业面临着被踢出局的风险。”张群峰告诉记者。
不是拿下订单就行了,还要守住市场,做到人无我有。这让张群峰以近乎“痴迷”的状态,年均研发经费投入连续多年都在千万元以上,不断优化工艺流程,一点一滴把每个细节做好,攻破一个个“卡脖子”难题。
50吨、80吨、150吨、200吨、250吨,过去5年,这串数字承载了臻至的突围之路。
凭借着技术优势,2024年,臻至产值超4亿元,成为了国内外一众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的“座上宾”,2027年企业将产值目标上调到了6亿元。
商海中拼杀,要有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定力;穿越经济周期,更要靠长跑取胜。“关键还是要练好内功”,以张群峰为代表的北仑企业家道出了御风而行的诀窍。
要从量的“比拼”转向质的“较量”,正在形成共振:
球冠电缆推出新型聚丙烯绝缘环保电缆等新产品;天正模具耗时五年,将镁合金的抗腐蚀能力提升至铝合金的同等水平;雪波特在螺丝高强度性能等级上持续攻坚;宁波翌波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正尝试单晶代替陶瓷,实现新一代超声探测器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
打造竞争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北仑聚焦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诊疗设备、人形机器人、海洋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联合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等“大院大所”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进一步催化企业发展活力。
2024年,全区共推介科技成果73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42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00.1亿元,居全市首位。
为企业发展提供“生长基床”。目前,全区已建成26个上下游创新共同体,数量居全市首位,仅新能源汽车共同体就聚集6家企业,实现从电机电控到智能座舱的全链生产,高端装备共同体打通“基础材料—核心部件—整机集成”闭环,关键工序本土配套率进一步提升……
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857.27亿元,同比增长9.6%,较2020年增长超千亿元。
改革破茧 创新领潮
全省首创“融易办”一站式服务
深化“非约不扰”综合管一次改革
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指数全省第一
重点改革保持定力
19项改革成果获全省推广
系统实施15项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
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和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26项制度创新在全国推广
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改革
3月23日,沐浴着春日的阳光,2787辆新能源汽车被装上集装箱船“伊塔波阿”轮,从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踏上出海征程。
而在20多天前,572个框架箱和44个集装箱,装载1584辆新能源汽车,由梅山港区发往巴西维多利亚港。另一批次则以滚装船方式出运,不到一个月时间,3次大批量出口新能源汽车,总数近万辆。
曾几何时,新能源汽车出口井喷式增长还与滚装码头资源紧张、航线班次不足等现实存在冲突,导致车辆出口等待时间冗长,物流成本高昂。
面对这些“幸福的烦恼”,多部门携手海关、海事、边检等口岸部门积极创新,先后推出新能源汽车集装箱出口“一站式”监管模式、新能源汽车多式联运、“线上+线下”新能源汽车服务平台等多项制度创新成果。
以梅山港区为例,目前新能源汽车从装箱到出海的全过程,物流节点已减少3个,每箱次节省堆场转运时间1-2天,物流成本直降千元。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可根据自身生产计划向码头预约抵港时间,实现“提前申报—货到放行—抵港直装”,灵活安排汽车出口,提升整车出运效率。
更令人惊叹的是集装箱装运模式的持续创新,从“一箱两车”的叠载扩展到“一箱三车”“一箱四车”。“这种新方法在确保车辆安全稳定的同时,有效利用了集装箱空间,使综合运输成本降低近40%,平均每个集装箱能省下千元。”中信港通国际物流公司集装箱总负责人说。
发展出题目,创新做文章。近年来,北仑充分发挥“自贸区+综保区+示范区”综合叠加效应,围绕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制度创新集成改革成果。
如聚焦大宗商品储备,北仑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动地下空间分层利用确权试点,建成试投运全国最大的百地年200万立方米丙烷地下洞库;为更多中国智造“走出去”保驾护航,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北仑方案破难而出;依托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展的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红利,一次性推出“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创新”,涵盖9项资本项目、4项经常项目改革措施和2项风险防控措施,实现企业外汇使用和汇兑便利有序……
从大胆复制先进地区相关创新举措,到众多具有北仑辨识度的创新案例破土,北仑的制度创新形成了从“仿造”到“创造”的螺旋迭代。
2024年初,宁波片区“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创新”案例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成为该批次浙江唯一入选案例。12月,“新能源汽车出口模式集成创新”等7项案例,入选2024年第二批省级制度创新最佳案例,至此累计已有43项制度创新案例入选省级最佳创新案例,26项改革成果全国复制推广或专项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