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帮扶救助的援手更多触及困难群众

“小站大爱”让善行零距离

开展公益活动 徐声宇 供图

  本刊记者 刘盈蓉 通讯员 吴秀琴

  日前,记者走进小港街道红联社区,温润的慈善文化扑面而来。这里,有关爱孤寡、病残、独居、高龄老人的“王义德长者服务工作室”,有组织开展爱心义卖的“巧嘴阿姨工作室”,有“香香阿姨爱心理发室”,还有针对独居老人提供天天敲门服务的“金葵花爱心志愿队”……这都与红联社区建立不久的慈善工作站息息相关。

  为了弥补大多救助项目难以将困难群众纳入帮扶救助范围的问题,近年来,北仑区慈善总会以公开募捐资质为依托,引导辖区内各村、社区设立“慈善工作站”,进一步将慈善工作延伸到社区,再设立社区募捐点,所募善款专项用于本社区的困难群众和公益项目。

  村、社区慈善工作站是一个新生事物。为了积极响应市、区慈善总会基层慈善“四大工程”建设要求,确保基层慈善工作站能够规范运转,给予群众关切的问题以满意的回应,小港街道慈善办事处很快建立起组织建设、基层善款募集长效机制、基层慈善义工品牌建设、慈善文化进基层“四大工程”工作模式。

  小港街道各慈善工作站成立一年多来,每个社区慈善基金的募集情况以及使用情况,在小港街道慈善办事处秘书长徐声宇处均有详细的记录,以便实时进行监督和核查。

  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每个社区慈善工作站还将“自选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渡头董社区慈善工作站成立于2022年6月,结合社区“慈善一日捐”活动,发动社会慈善力量捐款,共筹集善款20.5万元,捐物达8.76万元。社区工会联合会还发动园区千余名职工参与募赠,通过线上、线下,在园区掀起了慈善募捐的热潮。

  社区周边有渡头董村等五个行政村,有残疾人口194人,大病患者42人,失独家庭4户,低保低收入家庭23户。尤其是这些特殊群体中的蔬菜、水果种植户,每年台风天,他们就面临采摘、销售困难。为此,社区慈善工作站会在第一时间链接社会资源,组织志愿者帮助这些困难农户采摘,利用“云端电商”平台帮助销售农副产品。仅2022年就累计帮助23户农户销售葡萄、樱桃、水蜜桃、蔬菜等30.5万多斤。同时,带动了丁家山村毕业大学生丁旭东等人开办年糕厂,吸收聋哑人等残疾困难群体入职,年糕厂已形成了电商为主的网络销售,年销售额320余万元。

  2021年,小港街道为响应省市区“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专项行动,将总面积近千亩的种植用地转化为粮食用地。土地用途转变以后,一部分劳动力从种植业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剩余,而且这些劳动力多为年纪大、文化水平低的老年村民,外出务工,已经力不从心。同时,渡头董社区辖区多家企业存在长期用工荒的问题,而且用工多为简单易做的手工劳动,用时时间长,工资报酬不高,很难招到年轻劳动力。为此,社区慈善工作站打造了一个品牌服务项目“渡工坊”,组织“渡工坊”志愿者开展各种帮农助企活动,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寻找致富门路;对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荒的难题。“渡工坊”共帮助园区8家企业解决了用工荒难题,帮助辖区6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临时就业,平均每人增加年收入5000元左右,受益人数300人以上。

  小小工作站汇聚大爱心。一名企业职工生活困难,家中遇险,救助5000元;一位居民儿子失联,无依无靠又患重病,救助3000元;“爱心起航,益起温暖”两癌妇女困难儿童助力项目,“甬凉携手,山海有情”——大凉山美姑在仑学子以老带新再融入项目……社区慈善工作站成立至今,小港街道12个社区共募集慈善基金78万余元,并切实把每分钱用在弱势群体和公益项目上,让广大受助者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慈善工作站工作逐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共建共享共治的全民慈善新格局也正在逐步形成。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仑新区时刊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小记者
   第04版:公益
北仑帮扶成效显著
全国科普日北仑区主场活动启动
“小站大爱”让善行零距离
春晓第四季文旅嘉年华活动启幕
北仑企业为亚运“增亮添彩”